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CAM-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球蛋白产生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SLE患者、健康者、anti-CD3 Ab/IFN-α刺激健康者CD4~+T细胞及Pristane诱导的狼疮样小鼠及对照鼠中CD4~+T细胞的活化表型;分选获得Pristane处理小鼠来源的CD4~+T细胞和B细胞,并于体外交叉共培养,加入ICAM-1阻断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gG和IgM水平。结果:SLE患者及anti-CD3 Ab/IFN-α刺激健康者CD4~+T细胞表达HLA-DR,CD69和ICOS等分子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ristane诱导的狼疮样小鼠CD4~+T细胞的活化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Pristane诱导的狼疮样小鼠血清中抗snRNP和抗dsDNA自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ristane处理小鼠来源的活化CD4~+T细胞与B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B细胞产生IgM和IgG。而经抗ICAM-1抗体阻断处理的培养上清中IgM含量低于对照组,而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ristane来源的活化CD4~+T细胞可促进B细胞分化,ICAM-1分子可能在B细胞分化早期发挥作用,但不利于IgM型向IgG型的类别转换,为ICAM-1在SLE中抗体类别转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清高水平Ⅰ型干扰素(typeⅠinterfero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外周高水平IFN-α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首先比较分析了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和TLR分子表达格局,结果显示SLE患者外周血CD4~+或CD8~+T细胞和正常人相比呈现出更加活化的表型变化,其表面活化标志CD69和HLA-DR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人;分析T细胞表达TLR分子格局发现,SLE患者较正常人T细胞中TLR分子的表达有明显升高,其中CD4~+T细胞中TLR8和TLR9的升高明显,而在CD8~+T细胞中明显升高的TLR分子有TLR3和TLR8;结合SLE病理状态下外周高水平IFN-α的持续存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了IFN-α对正常T细胞活化和TLR分子表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α协同TCR信号可以促进T细胞的活化,并上调T细胞中部分TLR分子的表达,其中CD4~+和CD8~+T细胞中TLR8的表达均明显上升。综合分析SLE患者和经IFN-α活化的正常T细胞的活化和TLR分子表达谱的变化格局,提示SLE病理状态下高水平的Ⅰ型干扰素可以与T细胞的持续活化有关,其对T细胞表达TLR分子格局的影响,特别是与核酸类分子配体相关的TLR分子的表达增高为内源性核酸类配体参与T细胞的活化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浸润淋巴细胞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外周血抗桥粒黏蛋白(Dsg)1/Dsg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93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片进行分析。计算每例 × 50镜下淋巴细胞总数,定义为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Dsg3抗体滴度。统计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与抗体滴度间相关性。对其中8例寻常型和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皮损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93例病理切片中,Grade1、Grade2、Grade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分别为100.00%、68.09%、10.64%,寻常型(56例)和落叶型天疱疮(37例)比较,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在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和抗Dsg3 的抗体滴度无相关性。在16例天疱疮病例中,全部有CD3+ T细胞出现,15例有CD20+ B细胞,12例有CD138+ 浆细胞存在。16例切片中,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区域中均含有大量的CD3+ T细胞,而含有CD20+ B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52.80% ± 5.78%,含有CD138+ 浆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34.59% ± 7.42%。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在寻常型(8例)和落叶型天疱疮(8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参与皮损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CD4+ T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 收集天疱疮患者90例,其中初发24例,稳定期51例,复发期15例;健康对照30例。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CD40配体(CD40L)和OX40的表达情况,并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test)检验。 结果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CD69表达比例为(2.46 ± 0.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 ± 0.19)%,P < 0.01],且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天疱疮患者CD4+ 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但不同病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天疱疮患者CD4+ T细胞表面ICAM-1、CD40L和OX40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5.88 ± 1.67)%、(2.23 ± 0.22)%和(2.55 ± 0.29)%,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7.75 ± 2.52)%、(0.73 ± 0.07)%和(0.62 ± 0.17)%,P < 0.05或0.01],但在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OS的表达在初发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73 ± 0.60)%和(2.39 ± 0.16)%(P < 0.05)。 结论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处于相对活化的状态,其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也呈高表达,表明CD4+ T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和B细胞相互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62例天疱疮患者在维持原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创、湿敷、搽药等护理方法进行头面部皮疹创面护理,包括清创、湿敷及外用药膏,患者局部皮损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7.
B细胞活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的过程中,T细胞活化和T/B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解析对研究自身抗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探讨人活化T细胞促进B细胞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建立CD4+T细胞和B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将活化CD4+T细胞和B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IgG和IgM的水平,并通过抗体阻断实验分析参与B细胞抗体产生的重要分子。结果显示:CD4+T细胞在抗CD3/CD28抗体共同作用24h后即被活化,IL-2和IFN-γ的分泌明显增加,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和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强度显著增高;活化CD4+T细胞与B细胞共培养4d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以检测到IgG和IgM,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其量逐渐升高,抗ICAM-1抗体和抗ICOS抗体加入共培养体系可以明显降低培养上清液中IgG和IgM水平,其中抗ICAM-1抗体的阻断作用明显强于抗ICOS抗体。上述研究结果为人T细胞的活化促进B细胞抗体产生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自身免疫病中T/B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简便的实验方法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序贯疗法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60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给予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1周,然后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维持治疗3周;对照组给予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1周,然后给予单乳膏维持治疗3周,总疗程为4周。在治疗第1、4、8、12周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愈显率、症状积分、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愈显率为92.68%,对照组愈显率为92.3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12周随访,在临床治愈患者中,治疗组患者复发率(5.97%)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结论 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序贯疗法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可作为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B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功能。方法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35例,健康对照22例。取健康对照皮肤和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初发水疱或糜烂皮损组织,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CD19+ B细胞比例,以及特异性识别桥粒芯糖蛋白1(Dsg1)和Dsg3的CD19+ B淋巴细胞比例。体外培养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抗Dsg1和Dsg3抗体滴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阳性率。结果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CD19+ B细胞比例分别为17.95% ± 3.85%、4.27% ± 1.13%,高于健康对照组(7.83% ± 1.29%、0.61% ±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9,U = 13.00,均P < 0.05)。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19+ B淋巴细胞中,表达IgG的细胞比例为(38.33 ± 5.56)%,表面识别Dsg1与Dsg3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2.87% ± 1.267%、10.42% ± 1.243%。局部淋巴细胞体外培养6 d后,培养上清液中抗Dsg1与Dsg3抗体滴度分别为(4.89 ± 1.56) U/ml、(35.45 ± 13.03) U/ml,阳性率分别为85%(17/20)和95%(19/20)。 结论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有可与Dsg1及Dsg3特异性结合的B淋巴细胞聚集,体外培养后可产生特异性抗Dsg1与抗Dsg3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检测浅部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600例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感染及102例拟诊为马拉色菌感染(包括花斑糠疹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48例)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直接镜检,比较检出阳性率及平均阅片时间。以培养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漏诊情况。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检测600例浅部真菌感染标本时检出阳性分别为546例(91.00%)和489例(81.50%),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83,P < 0.05),平均阅片时间分别为(73.67 ± 13.56) s和(87.12 ± 15.83) s(t = 14.60,P < 0.05);54例花斑糠疹标本检出阳性分别为51例(94.44%)、50例(92.59%)(校正χ2 = 0,P > 0.05),平均阅片时间分别为(38.36 ± 8.79) s、(41.25 ± 15.67) s(t = 1.14,P > 0.05);48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检出阳性分别为43例(89.58%)、11例(22.92%)(χ2 = 43.34,P < 0.05),平均阅片时间分别为(42.14 ± 12.61) s、(103.56 ± 9.48) s(t = 17.83,P < 0.05)。600例浅部真菌感染标本中,479例培养阳性,其中荧光染色法检测阳性476例,阴性3例(0.63%),KOH湿片法检测阳性465例,阴性14例(2.92%),漏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5,P < 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相比于KOH湿片法可以提高检出阳性率,减少漏诊,缩短阅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