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 [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是否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有204例病人因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或开腹脾切除术。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对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4例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中转开腹,120例施行开腹手术。完全腹腔镜组(66例)和开腹组(12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相似,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0)d比(12.6±5.4)d,P=0.032],两组间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28.8%)比32例(26.7%),P=0.756)。脾脏长径≥20 cm、术后住院时间10 d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相对于开腹脾切除术,前者并未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LPD+磁吻合消化道重建的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患者中位年龄63(56~8...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65例310次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分析。采用了解剖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发育医学和矫形外科学等知识,根据不同的病人,综合判断拟定出手术方案。手术矫正肢体畸形是基础和关键,但必须配合其他康复治疗手段。手术后良好的支架固定及合理的功能训练是巩固疗效,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环节。两者结合起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术后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半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0.6~61.7个月,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8.80%(22/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前AST、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l周PLT、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X2=7.326,5.290,10.112,4.020,9.23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术前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58,5.560,3.616,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及术后门静脉血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肝癌自发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28例肝癌自发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在早期(≤30d)死亡的各种因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早期死亡11例,病死率39%.单因素分析提示休克、肝功能Child C级、Hb、ALT和输血量与患者早期病死率相关(x2=3.020,13.741,Z=-2.059,-2.210,-4.153,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C级和输血量为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按不同治疗方法分4组:肝切除组(8例)、手术止血组(7例)、肝动脉栓塞组(7例)、保守治疗组(6例).肝切除组患者早期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而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其余3组(x2=8.098,8.098,15.025,Z=-3.127,-2.840,-3.004,P<0.05).结论 肝癌自发破裂早期的高病死率与患者极差的肝功能储备和急剧大量的失血有关.肝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性肝外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来81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81例患者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44例,治愈78例,死亡3例。结论判断有无肝外伤及其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无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操作是早期诊断的要点,多数肝外伤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8.
患者为男性,43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因间断呕血、黑便1周入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分级为Child B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7分,采取常规止血、补液、抑制胃酸分泌等处理后症状基本控制,3周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8 h撤离呼吸机,按常规行抗感染、抗病毒、预防排斥反应等处理,受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4 h,受者的神志清楚,但精神差,血钠为132 mmol/L,24~48h内静脉补钠10 g,补液2800m1,尿量为2700ml,各引流管引流液共400ml.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又称外伤性精神病,属祖国医学“癫狂”范畴,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辨治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在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全部病例皆有脑外伤史.经脑电图、头颅平片、脑CT等检查有阳性发现,并除外颅脑外伤后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等所致的精神障碍.在治疗前曾服用奋乃静或氯丙嗪等.数月以上均无明显疗效.本组病例均具有血瘀症的临床特点:①舌质紫暗或有瘀点;②脉涩或沉细无力;③头痛呈刺痛、久痛,痛有定处;①精神狂躁,如烦躁易怒、出走毁物、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等.  相似文献   
10.
早期锥颅抽吸加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锥颅抽吸加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在7~24h内行床边锥颅抽吸加尿激酶溶解术。结果 全组愈后结果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者44例(50,5%),中残30例(34.5%),重残7例(8%),死亡6例(7%)。结论 早期锥颅抽吸加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快速简便、经济、适应证广及效果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