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0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以白陶土、硅藻土、硅藻土G三种不同的激活凝血时间(ACT)试管与进口试管(CA510),通过Hemochron半自动仪监测肝素化水平,并进行比较。四种试管的基础值和中和后均无差异,且有非常显著相关。但在肝素化后和转流中硅藻土试管ACT值大大延长,似不能起充分激活代作用;白陶土试管亦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而硅藻土G与进口试管最为接近且有非常显著相关。如采用硅藻土G替进口试管,宜将ACT值提高至>600作为肝素化的下限,以避免抗凝不足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临床应用钾镁能量心脏停跳液结合降温保护心肌法80例。从心脏复跳、复苏后升压药及强心剂的应用等方面分析,本法优于局部冰屑深低温法及局部深低温加主动脉根部灌注冰平衡液法。对其中4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显示主动脉血流阻断75~100分钟后,心肌结构与阻断血流前基本相似。认为本法能使心肌组织得到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例1,男性,39岁。右颈部近下颌骨角搏动性肿块8个月,4×4 cm大小,质硬,略可横向推动。手术见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因血供丰富,极易出血而中止手术。切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例2,女性,42岁。右颈上部搏动性肿块5年,5×7 cm大小,质硬,可横向推动,并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分叉扩大,其间有密度不匀的肿块阴影。在低温30℃麻醉下手术,瘤体将颈外动脉推至后内侧,颈内动脉被顶向表面。分离瘤体,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阻断颈总动脉后自动脉外  相似文献   
4.
钙化是生物瓣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述了生物瓣钙化的一般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重点阐述了生物瓣抗钙化处理及羟乙基二膦酸盐(EHDP)局部控制性缓慢释放抗钙药防止钙化发生和发展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动脉导管结扎术198例,其中导管直径在1厘米以上者101例,有17例伴有其他心脏病变。介绍了作者在手术方法上的一些改进。手术疗效良好,无手术死亡。认为结扎术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1984年7月至1994年6月15岁以上法乐四联症外科纠治91例的经验体会。手术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全稀释预充液体外循环下进行,全身肝素用量为2mg/kg,鼻咽温度至23~25℃。手术尽量保留心室心肌,保护右室收缩功能,放宽采用右室流出道及跨瓣环扩大补片成形指征。结果:术毕心内测压,右室/左室收缩压比<0.75者73例,术后恢复顺利,而余18例>0.75,术后均有低心排。术后呼吸功能衰竭者4例,进胸止血5例,完全房室传导阻带者1例,死亡7例,死亡率7.7%。本文结果提示:15岁以上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术中避免右室心肌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放宽采用右室流出道扩大补片的指征;术后及时纠治低心排,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低氧血症等。  相似文献   
7.
8.
为防治术后早期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重大的心内直视手术常于术中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以备万一。目前国内尚缺乏使用方便的带针式起搏导线,故我科于1985年用现成器材仿制,已用于临床50余例,收到预期的效果,特予介绍。  相似文献   
9.
鉴于心脏瓣膜手术后并发感染的严重性,大多数作者主张预防性地应用抗菌素,给予抗菌素5天或更长;但是,至今尚无良好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以作出明确的结论。为此,作者作一前瞻性随机双盲法研究,比较短期2天预防疗法和较长的6天疗法。由于心内膜炎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应用左心辅助心泵或全人工心脏时,气压驱动管穿经皮肤而长久存在,气压驱动管的周围组织易于感染。为了预防入口处沿气压驱动管的感染,本实验应用了管周植被绒毛和在管周设置皮下圆盘。结果证明此装置在预防沿气压驱动管的感染中是简单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