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DNA阳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快速转阴及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防治。方法 4例乙型肝炎两对半小三阳、HBV-DNA(-)的患者术前开始联合口服拉米夫定(1amivudine)及泛昔洛韦.术后3个月内治疗同前,3个月后仅口服拉米夫定维持至今;2例乙型肝炎两对半大三阳、HBV-DNA( )的患者,术前除口服拉米夫定及泛昔洛韦外,同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共14d,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快速静脉滴注15000u静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术后3个月内联合口服拉米夫定及泛昔洛韦,术后3个月内治疗同前,3个月后仅口服拉米夫定维持至今。结果 1例患者术后第19天死于肺部霉菌感染,1例患者第49天死于肝动脉及门静脉栓塞;4例患者长期存活,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已接近3年,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发现有乙型肝炎复发。结论 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泛昔洛韦联合使用可使乙型肝炎DNA阳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移植前快速转阴,并能预防乙肝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间9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胆道狭窄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 90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有8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8.89%),其中吻合口狭窄5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狭窄中,有3例因炎症水肿引起狭窄,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球囊扩张或置入胆道支架治疗后痊愈;另2例因吻合口胆漏疤痕收缩导致狭窄,经ERC置入胆道塑料支架,1例狭窄消失,1例好转.3例非吻合口狭窄者,均为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经ERC或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采用球囊扩张和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效果不佳,2例行二次肝脏移植后获救,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的病因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病因诊断和分析.只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均可有效地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  相似文献   
3.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06-05/2010-10应用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开展的26例活体肝移植,其中13例使用右半肝,9例使用左半肝,4例使用双供肝。活体供者年龄22~63岁。通过对供肝切取过程中的失血情况及供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进行供肝切除的优势。结果与结论:无供者死亡,且无供者因出血等原因而二次手术,仅有1例供者移植后出现胆瘘,充分引流后痊愈。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683mL,输血820mL,切除肝质量平均为530g。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不仅可以缩短移植时间,减少移植损伤,同时也能够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联合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供肝切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蛋白质组学是目前医学界比较热门的科学研究技术,已经在肝移植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但未曾报道有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信号转导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于移植后1,3,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体和受体肝脏组织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实验中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最终鉴定到了功能比较明确的32个蛋白,其中有4个蛋白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3天和第7天,占6%。结果显示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和稳定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蛋白组学的相关技术,研究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参与肝脏信号转导的差异蛋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调控这些蛋白的 MicroRNA 提供了有力的前期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5.
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我们对6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51例(85.0%),二次取石成功9例(15.0%),击碎最大结石为3.5cm×2.5cm×2.0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结石的清除率,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月1月-2004年12月,34例 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及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按Csendes分型,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 2例。34例行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或胆肠Roux-en-Y吻合术。发生并发症2例,胆漏和肾功能不全各1例。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明确诊断及妥善手术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目前DNA甲基化与肝脏再生关系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肝细胞甲基化水平、基因表达调控、甲基化相关蛋白与肝脏再生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DNA甲基化作为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近年来在肝脏再生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在肝脏再生过程中存在基因组低甲基化、相关增殖基因甲基化改变以及DNA甲基化转移酶、含植物同源结构域和环指结构域泛素样蛋白1调控肝脏再生等表观遗传现象。结论 DNA甲基化与肝脏再生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从DNA甲基化水平调节肝脏再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性消化道去污(SDD)联合谷氨酰胺(Gln)对兔原位背驮式肝移植肠道细菌易位及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建立兔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30例,受体兔被随机均分为SDD组、SDD Gln组及对照组。SDD组给予含妥布霉素、多黏菌素E及制霉菌素的乳剂处理;SDD Gln组在SDD的基础上加以Gln;对照组仅建立移植模型。各组分时段抽取门静脉血,获取回肠组织标本及术后肺组织标本,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门静脉血细菌易位及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门静脉阻断15、30、45min及术后30h SDD Gln组回肠壁毛细血管混合切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和SDD组(P<0.05)。门静脉阻断前SDD Gln组回肠绒毛长度较对照组(P<0.05)和SDD组(P<0.05)长,在门静脉阻断45min时段对照组超过SDD Gln组(P<0.05)和SDD组(P<0.05),术后又回返至术前状态(P<0.05,P<0.01)。门静脉阻断45min和术后30h时段SDD Gln组及SDD组门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者少于对照组(P<0.05,P<0.01)。SDD Gln组及SDD组术后肺部感染者也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Gln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营养作用,与SDD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门静脉阻断期间及术后肠道细菌易位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35 例恶性阻黄病人( 实验组)围减黄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测定,并与25 例良性阻黄病人及40 例正常人( 对照组)进行比较,以了解减黄手术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术后20 天采集血标本,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阻黄病人血清IAP水平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20 天明显高于良性阻黄病人及正常人(P<0-01) ;良、恶性阻黄病人术后短期(10 天)IAP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恢复,IAP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天良性阻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恶性阻黄病人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阻黄病人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明显增高,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分析移植后24 h内大鼠死亡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所有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跳10 min,采用改良Kamada的"二袖套"吻合法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记录各个手术阶段所用时间及术后大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在40 d内完成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100例,供体手术时间为(20±5)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min,无肝期为(20±3)min。移植术后受体一般情况可。术中死亡9例,其中术中大出血4例、麻醉意外1例、无肝期过长1例、套管置入失败1例、空气栓塞2例;术后12 h内死亡22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6例、术后吻合口渗血6例、术后肺水肿3例、术中失血量过多4例、术后血管栓塞2例、不明原因死亡1例;12~24 h死亡19例,其中术后肠道坏死9例、术后吻合口渗血3例、术后肺水肿2例、术中失血量过多1例、术后血管栓塞1例、不明原因死亡3例。结论导致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术后肠道坏死、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肺水肿及术后血管栓塞是主要的致死因素。针对术后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能大大提高大鼠术后存活率,从而建立稳定的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