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双后肢大鼠增龄过程中腰椎间盘蛋白聚糖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组织切片的Sfranin0染色,系统观测双后肢大鼠模型下腰椎椎间盘蛋白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椎间盘髓核蛋白聚糖含量最高,增龄后1个月达1565±55mmol/L随着增龄蛋白聚糖开始下降,至12个月时为616±36mmol/L,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次为内层纤维环;外层纤维环蛋白聚糖含量最低。增龄过程中椎间盘各部位蛋白聚糖含量逐渐减少,尤以髓核为著。双后肢大鼠椎间盘蛋白聚糖减少幅度更大。研究结果支持异常高应力加速椎间盘退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单次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了两种不同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结果显示:1.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为主要代谢活动。2.增加的骨改建活动或起源于骨内膜面,或起源与骨外膜面,二者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骨内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可沿横向血管表面进入皮质骨,最后出现于皮质骨中央哈氏管表面。而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则由接骨板两侧沿皮质骨表层向接骨板中央延伸。3.高刚度接骨板固定后,骨改建活动增加以骨内膜面来源为主,为此皮质骨内骨吸收腔形成也较多。相反,低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较活跃,吸收腔多位于皮质骨外表层,皮质骨中央骨改建活动增加和骨质疏松形成均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单次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了两种不同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结果显示:1.接骨内固定后,板下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为代谢活动。2.增加的骨改建活动或起源于骨内膜面,或起源与骨外膜面,二得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骨内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可沿横向血管表面进入皮质骨,最后出现于皮质骨中央哈氏管表面。而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则由接骨板两侧沿皮质骨表层向接骨板中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