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素脑脊液间隙显像(radionuclide cisternography,RNC)在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CSF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临床可疑CSFL患者RNC的SPECT与SPECT/CT断层融合影像资料,对SPECT与SPECT/CT断层融合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CSFL定性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5.7%、91.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CSFL定位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2.2%、87.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NC的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既可定性CSFL、又可明确CSFL漏口定位,是CSFL诊断的理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病人中的应用。[方法]使用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60例被认为患有胆管阻塞的病人进行诊断。诊断中没有使用任何胆管造影剂。其中24例病人接受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MRCP)检查,16例病人进行了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28例病人进行了活组织切片检查或外科手术。我们将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结果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逆行胰胆管造影、活组织切片检查及外科手术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结果]检查结果如下:胆总管结石(34例),恶性狭窄(14例),良性狭窄(2例),胆石症(12例)。1例病人的一枚小胆总管结石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未能检出。2例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初诊为胆管结石的病人在接受其他相关检查时诊断为恶性胆管狭窄。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1.1%。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7.5%。[结论]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一种快速和无创技术,在诊断胆管阻塞原因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乳腺纤维腺瘤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资料完整的乳腺纤维腺瘤影像征象,30例38个乳腺纤维腺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经X线钼靶摄片,且摄取双侧乳腺轴,侧位像,摄片时间除2例绝经妇女处,均在月经周期第10-14天摄片,对4例青春型乳腺X线片未能发现病灶而临床又高度疑为本病者,后经CT扫描检查得以明确诊断。结果:X线平片示22例病灶边界清楚锐利,10个边界部分清楚,2个边界不清,4个经CT扫描显示边界清楚,所有病灶均为中等密度,3个显示有钙化;X线平片及CT显示病灶形态为圆形,类圆形占76.3%(29/38),分叶状占21.1%(8/38),不规则形占2.6%(1/38)。大小界于10-55mm之间,大部分界于10-30mm之间。结论:乳腺纤维腺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应首选X线钼靶摄影,必要时辅以CT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CTA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宝石 CT 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行 GSI 检查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GSI 扫描时间为动脉后期(33s),图像后处理采用 ADW4.6工作站及 GSI-view 软件。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纳入研究的淋巴结分为转移组(15枚)和非转移组(62枚)。由软件自动生成 KeV-CT 值(电子千伏值-CT 值)曲线,同时记录每枚淋巴结的碘基值和相应层面主动脉碘基值、不同 KeV下淋巴结 CT 值和相应层面主动脉的 CT 值。计算每枚淋巴结40~70KeV 的斜率值(斜率 K =(HU40KeV-HU70KeV )/30)、标化碘基值(淋巴结碘基值/主动脉碘基值)、不同 KeV 下的标化 CT 值(淋巴结 CT 值/主动脉 CT 值)。统计分析运用 spss17.0。结果:在40~70KeV 区间内,转移组淋巴结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的 KeV-CT 值曲线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的碘基值、标化碘基值均小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KeV 下标化 CT 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曲线斜率3.92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71.4%;以碘基值19.44作为诊断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72.6%;以标化碘基值0.1677作为诊断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80.0%。结论:CT 能谱成像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转移淋巴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Muh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在胆管阻塞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MPR技术对60例临床疑似胆管阻塞的患者进行诊断.其中24例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16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v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P)检查,28例行病理活检或外科手术.将16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MRCP成像、ERCP、病理活检及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结果:检查结果如下:胆总管结石34例.恶性狭窄14例,良性狭窄2例.胆石症12例.16层螺旋CT诊断且日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1.1%.16层螺旋CT诊断胆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8.9%.其中1例小胆总管结石未能检出,2例初诊为胆管结石的病人后经诊断为恶性胆管狭窄.结论:16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技术,在诊断胆管阻塞原因方面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单椎体转移瘤的CT、MRI、SPECT/CT骨显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CT、MRI、SPECT/CT骨显像在单椎体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单椎体转移瘤66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SPECT/CT骨显像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CT阳性率75.76%,MRI阳性率90.90%,SPECT/CT骨显像阳性率100%。CT符合率69.69%,MRI符合率89.39%,SPECT/CT骨显像符合率90.90%。结论:SPECT/CT骨显像可作为筛选临床疑诊椎体转移瘤的首选检查,MRI、CT是其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汶川5·12大地震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1例地震中脊柱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观察重建图像对脊柱骨折的显示.结果 121例患者共273处骨折,其中颈椎21处、胸椎54处、腰椎176处、骶椎22处,其中附件骨折178处(约占65%),以横突骨折最常见.脊柱骨折以矢状位显示最常用,可清晰、直观显示椎体压缩、骨片移位及椎管变形情况,三维图像可立体显示骨折分离、错位.结论 MSCT扫描速度快, 图像清晰,能直观、逼真地显示脊柱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资料,是大型灾害事故中脊柱损伤诊断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 2 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多数患者初次并非于血液科就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差,确诊需要骨髓活检及血清免疫电泳等,易误诊,目前仍无法治愈。若遇及原因不明的全身骨痛、骨质疏松、骨折等临床表现且 CT 等影像学无法确诊时,可行全身骨骼显像,骨骼显像表现为骨外软组织弥漫性摄取骨骼显像剂且存在骨质疏松征改变、骨折等时有利于 MM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误诊为其他疾病的 2 例 MM 患者诊疗过程及其核素全身骨骼显像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讨论核素全身骨骼显像的影像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确诊 MM 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GSI)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经TACE术后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30例患者TACE术后1~3个月分别行宝石CT能谱扫描及DSA复查,两者平均间隔时间2~4 d.一次CT扫描得出混合能量(QC图)及能谱(Mono)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6工作站和GSI-viewer软件.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QC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B法观察最佳单能量、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及能谱特征.由2名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独立评价,结果与DSA对照,计算A、B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30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共检出154个病灶,DSA明确其中100个病灶有强化,54个病灶无强化.A法灵敏度为72.0%(72/100),特异度为77.8%(42/54);B法灵敏度为97.0%(97/100),特异度为94.4%(51/54),两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04,x2=7.11,P<0.05).A法与DSA一致性中等(κ=0.47,P<0.01),B法与DSA一致性良好(κ=0.91,P<0.01).结论 与常规CT相比,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GSI能明显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GSI根据能谱分析图的不同特征,反映肿瘤的同源性,客观地提示某一病灶是否为复发或转移灶,有效地鉴别肝脏乏血性肿瘤与其他病变,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