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断指再植过程中血管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过程中血管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血管转位、血管移植修复长段血管缺损;合并有软组织缺损的采用带血管的微型皮瓣修复;末节及脂尖无静脉缝合时,通过增加离断指体间接触面积进行再植。结果 修复136指,成活112指。随访1-2年,关节活动功能:优42指,良50指,差20指;感染恢复程度:优45指,良51指,差16指;血液循环:优64指,良48指;再植指外观:优62指,良34指,差16指。结论 血管缺损的断指修复应根据具体伤情,采用灵活的手术方法、不要轻易放弃对断指的再植。  相似文献   
2.
CT扫描资料间接法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建立正常人体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作为今后该部位进一步有限元分析的基础。方法 采用活体股骨上段为对象,应用CT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方法获取股骨上面三维坐标,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通过确定材料特性参数和网格化,建立完整的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形状与材料特性还原良好,网格大小可根据研究者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调整,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 采用CT扫描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切实可靠;间接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比直接法更加简便,高效,可以更精确地模拟复杂几何形态的实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对肩带的盂-肱结构进行基本运动分析.方法选用20个志愿者,利用开放核磁共振系统对上臂5个不同外展位置(30°、60°、90°、120°、150°)进行扫描.经过分层扫描采集数据后,实施三维重建,确定肱骨和关节盂平面的轴,并计算它们相对于参考平面之间的运动.结果获得了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盂-肱结构相对参考平面运动的特殊三维运动数据.结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揭示在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盂-肱关节相对参考系运动的特殊三维运动模式;所用技术和获得的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患者异常的肩关节运动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肩峰下空间宽度的三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的上臂主动和被动外展过程中的肩峰下空间宽度进行三维测定,分析肩峰撞击症患者潜在的冈上肌功能缺陷。方法 用开放MRI对 10例健康受试者和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在臂外展过程中,有或无肩部肌肉参与下进行肩部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在肱骨远端施加一个 10N的外展力,三维图像重建后,测出最小的肩峰-肱骨距离。结果 在健康志愿者中, 外展 60°时,肌肉的参与会导致肩峰-肱骨距离减少( -32%,P<0 05),而在外展 120°时,此距离则增加 ( +44%,P<0. 05)。外展 90°时,肌肉的参与未造成肩峰-肱骨距离变化。然而在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中,肌肉的活动导致肩峰下空间宽度较正常的对侧肩减小。结论 肌肉收缩和上臂的外展位置可以造成肩峰下空间宽度的改变。然而,对于早期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来说,在肌肉放松时外展肌的功能不全表现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 ,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两组大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 000 AU(1.4 g),1 次/ 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⑤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 < 0.05)。 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三种手术入路疗效的比较。方法我们对2000年9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4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前路入路组、后路入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12个月随访,比较三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最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是辅助的手术方法,而前后联合入路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7.
陆斌  薛花  崔庆元  何仿 《中国骨伤》2011,24(12):1030-1031
目的:探讨腕部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2002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8例术前MRI初步诊断为腕部腱鞘巨细胞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病程10~7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腱鞘巨细胞瘤,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34.2个月。1例复发,3例正中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有助于术前的鉴别诊断,术中彻底切除肿块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体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PDGF-A、PDGFR-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正常对照组(A组,n=17)、退变椎间盘组(B组,n=51)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伤前不伴有膝关节疼痛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9例伤前不伴有伤膝关节疼痛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纳艾康)治疗。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软组织坏死及感染发生。术后45例随访0.9~2.0年,平均1.2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0~6.5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美国特种外科(HSS)膝关节外科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3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91.1%。结论对于老年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效果良好,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0.
何仿  阳前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383-238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60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81.7%,痊愈率56.7%,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