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骨在兔腰椎融合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骨即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体骨不同时间点融合骨组织中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3组,在L5、L6横突间行后路植骨融合术,分别植入复合骨条、自体骨条及异体骨条,于术后第1、2、3、4、5周取融合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分析内源性BMP-2和VEGF基因水平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3周,复合骨组BMP-2为(5.3519±1.0384),VEGF为(0.9257±0.2534),均达到峰值且高于异体骨组和自体骨组(P<0.05),之后则缓慢下降.第4周后,内源性BMP-2表达仍保持较高水平,但VEGF的水平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骨能有效地诱导内源性BMP-2和VEGF的表达,促进了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单独应用于骨移植效果不佳。而转化生长因子β能明显增强其在体内的诱导成骨作用。 目的:观察自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用于兔腰椎融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复合骨组和异体骨组,分别于双侧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及异体骨。植入后7,14,21,28,35 d取3组节段骨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8 d,复合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达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P < 0.05)。结果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效地促进了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明显增强了体内的诱导成骨效应。 关键词: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腰椎;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DP-43基因表达干预炎症因子和缺血缺氧应激依赖的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 选取6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SD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骨关节炎(OA)模型组和TDP-43-m MSCs+OA组,每组20只。OA模型组和TDP-43-m MSCs+OA组,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OA模型。对TDP-43-m MSCs+OA组大鼠进行TDP-43-m MSCs移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软骨组织中TDP-43、RACK1、MTK1、MAPKKK磷酸化的表达、应激颗粒(SGs)的形成及JNK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蛋白变化。结果 OA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TDP-43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DP-43-m MSCs+OA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OA模型组,TDP-43-m MSCs移植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A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胞质SGs的形成量显著降低,TDP-43-m MSCs+OA组显著高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A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RACK1、JNK和p38 MAPK的蛋白表达、MTK1、MAPKKK磷酸化的表达量,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DP-43-m MSCs+OA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TDP-43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干预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缺血缺氧应激依赖的JNK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逆转软骨细胞病变的分子机制。上述结论为OA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前路内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可给植骨床与植骨块之间提供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27例,内固定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观察内固定疗效及骨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年半。Bridwell判断标准: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伴有双下肢不全瘫5例,内固定前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27例中1例C6~7椎体结核,内固定后3个月伤口窦道形成行“病灶清除”,6个月时因内固定松动、脱落、异体骨塌陷,再次内固定植骨。1例T9~11椎体结核患儿置入后6个月开始出现轻度后突,Cobb’s角:20°,行前路内固定取除,后路植骨融合骨生长阻滞。说明在全身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研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体骨复合骨行兔腰椎融合术后不同时间点融合骨组织再血管化程度及成骨活性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在每只兔的L4、L5横突间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术,3组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复合骨组)、自体髂骨条(白体骨组)及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每组于术后2、4、6周注射18F-NaF,利用PET-CT对各组动物进行全身显像,对比各组植骨区摄取值(SUV).结果 2、4、6周时复合骨组和白体骨组植骨区对18F-NaF的SUV均优于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植骨区的SUV在4、6周时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与自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复合骨组和白体骨组均在4、6周时局部SUV高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与6 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骨组的SUV 3个时间点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术中PET-CT检测显示:rhBMP-2/异体骨复合骨可促进骨形成并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可作为替代自体骨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serum tumor associated material,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了57例骨肿瘤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前TAM水平和阳性率,并与23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评价TAM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术前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骨肿瘤组TAM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检测阳性率也要高于非肿瘤组(P<0.05).良性骨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在TAM水平和检测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TAM水平表达和检测阳性率更高.良性骨肿瘤组各分期TAM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骨肿瘤组随着骨肿瘤病情程度加剧,TAM阳性率逐渐增高,在Ⅲ期时TAM的检测阳性率达100%.结论 TAM在骨肿瘤诊断中检测简便、灵敏度高,可作为良、恶性骨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并且对恶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选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住本院骨科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32例,伤后3~7天软组织水肿缓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例采用掌侧切口,14例采用背侧切口;采用2.4mm、2.7mm微型锁定接骨板及3.5mm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术后随访6~12个月。根据Gartland-Wert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其中优16例;  相似文献   
8.
背景:采用前路内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可给植骨床与植骨块之间提供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27例,内固定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观察内固定疗效及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年半。Bridwell判断标准: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伴有双下肢不全瘫5例,内固定前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27例中1例C6~7椎体结核,内固定后3个月伤口窦道形成行"病灶清除",6个月时因内固定松动、脱落、异体骨塌陷,再次内固定植骨。1例T9~11椎体结核患儿置入后6个月开始出现轻度后突,Cobb’s角:20°,行前路内固定取除,后路植骨融合骨生长阻滞。说明在全身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单独应用于骨移植效果不佳。而转化生长因子β能明显增强其在体内的诱导成骨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用于兔腰椎融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复合骨组和异体骨组,分别于双侧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及异体骨。植入后7,14,21,28,35d取3组节段骨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8d,复合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达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P<0.05)。结果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效地促进了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明显增强了体内的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单独应用于骨移植效果不佳。而转化生长因子β能明显增强其在体内的诱导成骨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用于兔腰椎融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复合骨组和异体骨组,分别于双侧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及异体骨。植入后7,14,21,28,35d取3组节段骨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8d,复合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达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P〈0.05)。结果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效地促进了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明显增强了体内的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