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瘢痕形成是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虽能改善症状,甚至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却不能替代坏死心肌,彻底改善心功能。故本研究将胎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中,本研究旨在观察同种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能否生存增殖,形成含有血管的心肌样组织,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材料与方法取体重(30 0±5 0 ) gWister成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 0只)、心肌梗死组(35只)和移植组(35只) ,利用冠状动脉结扎法[1]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的心肌瘢痕模型;利用细胞培养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2.36)%,(11.25±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 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 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 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 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177;2.36)%,(11.25&;#177;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 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 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PCI术前给予40mg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PCI术前给予20mg辛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h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的NO(51.82±10.89)高于对照组患者(47.08±11.63);治疗组患者术后的ET-1[(4.42±1.08)ng/L]、IL-10[(15.02±5.58)ng/L]、Hs—CRP[(26.83±10.17)ng/L]低于对照组患者ET.1[(4.79±1.17)ng/L]、IL-10[(18.92±8.93)ng/L]、Hs.CRP[(32.16±10.65)ng/L]。结论术前给予40mg辛伐他汀一次性负荷剂量对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术前给予20mg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疤痕心肌组织后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效果。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和移植技术,将胎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心梗后的疤痕组织中,4周后测定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压(Pes)和左室压力最大变化值(dp/dtmax,dp/dtmin)明显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Ped)和等容时间常数(Tc)明显增大;与心梗组相比,移植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疤痕心肌组织后改善了心梗后大鼠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重构现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交感神经重构机制及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抗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心肌梗死后 3d、 7d、 30d及普奈洛尔干预后的左心室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密度和范围。结果 心肌梗死后 3d ,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围和室间隔中降低 ,在右心室中增加 (P <0 0 5 ) ;心肌梗死后 7d ,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和范围均增加 ;心肌梗死后30d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 (P <0 0 1)。普奈洛尔促使心肌梗死后各部位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范围趋于正常化 ,并降低室间隔和右心室中的交感神经支配密度 (P <0 0 1)。结论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出现交感神经重构现象 ,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交感神经重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正常和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研究室完成。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饲养的Wiste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体质量(50±10)g幼鼠20只做为干细胞的来源,将体质量(300±50)gWister雄性大鼠80只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并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①正常对照组:用1mL注射器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入到正常心肌组织中。②心肌梗死对照组: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入到心肌梗死大鼠瘢痕组织中。③正常移植组:在正常心肌组织中移入200μL干细胞悬液。④心梗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中移入干细胞悬液。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3周形成心肌瘢痕模型。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即刻和饲养4周的心电图变化。结果:80只实验大鼠中,在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和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亡39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41只,其中心肌梗死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移植组8只,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移植组各13只。①幼鼠骨髓干细胞经体外培养、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和5-氮杂胞嘧啶核苷诱导能形成幼稚的心肌样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正常心肌组织和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心肌组织中4周后发现不同心脏组织环境中能生存增殖良好,替代坏死心肌。②正常对照组大鼠心电图显示Ⅱ,Ⅲ,avF主波向上,avR主波向下,心率为(300±50)次/min。心肌梗死对照组QRS波增宽,ST段抬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正常移植组和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均表现为心律不稳,ST段下移或抬高等一过性缺血或损伤性改变;细胞移植后4周,正常移植组和心梗移植组大鼠均未见有害的心律失常出现,而且,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或移植前)相比QRS波变窄,R波相对升高,ST段回到基线。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后,能使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有所改善。移植手术仅产生一过性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9.
重组脂联素对ob/ob小鼠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注射外源性脂联素对ob/ob小鼠2型糖尿病心肌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20只ob/ob小鼠高热量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病组和重组脂联素干预组,干预组给予重组脂联素10μg/(kg.d)腹腔注射,持续8周;以10只C57/BL野生型小鼠作对照。测定血糖、血脂,血清脂联素水平。心肌切片做HE染色,AB-PAS染色,同时送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小鼠血糖、血脂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心肌病组比较,重组脂联素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微血管变重,糖原沉积明显,重组脂联素组微血管病变轻,糖原沉积不明显;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糖、血脂负相关。结论脂联素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注射外源性重组脂联素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血脂,减少心肌微血管的糖原沉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缓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