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3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棘毒鱼蜇伤轻者局部剧烈肿胀、疼痛,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血压下降,甚至死亡.山东省地处黄、渤海之滨,全省约1/2的边界濒临大海.沿海渔业工作人员,时有被棘毒鱼蜇伤的可能.国外有关棘毒鱼类的研究报道,均只涉及本国沿海常见的类型[1,2].而我国有关棘毒鱼的种类及致病机制未见系统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味中药苦参对大鼠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为变应原致敏大鼠,制备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法,将抗血清注射到正常动物皮内,建立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模型组(NS)、苦参高剂量(2.8×103 g/L)组、苦参低剂量(1.4×103 g/L)组、脱敏组方(2.8×103 g/L)组及酮替酚(0.4g/L)组,分别灌胃给药,然后以卵蛋白及伊文思蓝染料进行抗原攻击,测量蓝斑直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量致敏部位染料的渗出量。以抗卵蛋白血清被动致敏的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观察对象,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苦参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给予高、低剂量的苦参均可抑制大鼠同种PCA,明显减少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高剂量苦参对致敏局部皮肤染料渗出和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低剂量苦参(F=370.254、56.326,q=10.737、5.569,P0.05);高剂量苦参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与酮替酚相似(q=2.820、1.313,P0.05),但次于脱敏组方(q=3.755、2.671,P0.05)。结论单味中药苦参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苦参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次于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探讨在离体条件下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浓度为lμg/ml、10μg/ml、100μg/m1)的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的影响;MTT法测定毒腺提取液对大鼠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和脾细胞活力的影响;用LDH释放法检测血液和脾脏中NK细胞的活性;用大吞噬法检测毒腺提取物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力的影响。结果:三种浓度的毒腺提取液均可使大鼠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10分钟内红细胞棘变率随毒素的浓度增加而增多,5-30分钟时间内较大剂量的毒液可使80%的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但未见红细胞溶血现象。毒腺提取液可明显降低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NK活性;并且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论:鬼鲉蛰伤后造成的胸闷、憋气甚至休克、蛰伤局部容易感染和难愈合与其毒液导致红细胞变形及其免疫细胞活力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文,32岁。1997年9月就诊。l年半前,因双上肢起小红丘疹、痒,口服扑尔敏1片,第2天面部肿胀、疡痒c停药后3天面部消肿。随之全头出现散在脱发,以顶、枕部较显著。l个月后眉毛、睫毛、腋毛开始脱落,2-3月后,毛发全部脱光一至第4个月,先从头顶部出现黄豆大乳白色斑片,渐扩展至枕部,出现大片白斑,形状不规则。伴有双侧手足指、趾甲有凹点不规则变形,甲的颜色无变化。曾用“101生发精”及中药治疗无效。发病前后身体健康,月经正常,无明显精神刺激。无同样发病的家族史。体检:营养、发育正常。各部位长、短、委毛全部脱光,头…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携带Ubc9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1/Ubc9,制备含Ubc9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Ubc9,并使Ubc9在HeLa细胞中高效表达。方法 PCR法扩增目的Ubc9基因;用pemI酶切将穿梭质粒pAdTrack-CMV-Ubc9线性化;将线性化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Ubc9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感受态BJ5183菌内进行同源重组,筛选阳性重组子pAdEasy-1/Ubc9;再用PacI酶切pAdEasy-1/Ubc9使之线性化,线性化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经脂质体转染HEK293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和扩增。收集重组腺病毒,感染HeLa细胞,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Ubc9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PacI酶切证实携带Ubc9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出携带Ubc9基因的腺病毒能有效感染HeLa细胞。结论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携带Ubc9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能在HeLa细胞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对肥大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递质的影响。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培养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获取干细胞分泌因子。分离培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分别以大鼠抗卵蛋白血清特异性被动致敏腹腔肥大细胞和用Compound48/80非特异性致敏肥大细胞。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因子、酮替芬均能抑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类胰蛋白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干细胞因子抑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类胰蛋白酶的效果均不如酮替芬组(P < 0.05)。结果表明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轻其脱颗粒、释放炎症递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扇贝多肽保护中波紫外线损伤HeLa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扇贝多肽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下HeLa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UVB(辐照强度为7.15×10-5J/cm2)对HeLa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HeLa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未辐射对照组、辐射损伤组[损伤对照组、0.5%扇贝多肽(PCF)组、1%PCF组、2%PCF组、1%维生素C组]。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凋亡率、死亡率和胞内游离Ca++的含量;酶法测定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的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离体条件下扇贝多肽:①显着增强HeLa上皮细胞的活性;②降低HeLa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③显着提高HeLa上皮细胞内游离Ca++的含量;④提高细胞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且呈量效正比关系。结论 扇贝多肽在体外有抗UVB氧化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扇贝多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含量、清除自由基等,以减轻细胞凋亡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脱敏组方14gkg、28gkg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gkg、28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毒鲉科棘毒鱼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与氧化损伤的关系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以两种不同浓度的粗提液作用于大鼠红细胞,光、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及荧光偏振实验检测红细胞的流动性的变化。结果 两种浓度毒素提取液均可使大鼠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明显肿胀及异形性改变,出现溶血现象,并随作用时间、剂量的增加而显著;毒液组红细胞膜流动性显著降低;维生素C组可部分阻断毒素的作用。结论 蜇伤局部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红细胞变形及其流动性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减轻毒液的作用,毒鲉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与部分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泌因子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贴壁法纯化,收集第三代BMSCs上清液获取干细胞分泌因子。制备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干细胞分泌因子对实验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及对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分离培养小鼠脾细胞,MTT比色法检测干细胞分泌因子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分泌因子可明显减轻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程度(F=21.429,t=3.658,P<0.01),降低胸腺指数和脾指数(F=19.829、53.951,t=2.434、3.729,P<0.05),抑制ConA诱导的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F=14.032,t=2.619,P<0.05)。细胞因子高剂量组对模型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低剂量组(F=22.317、26.247,t=2.302、2.781,P<0.05)。结论BMSCs分泌因子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