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分析254例受检者(508侧)的头颈部CTA资料,经多平面重建后评估后髁导静脉的发生情况、走行、长度、截面积、内口连接位置及其与静脉回流优势和颈静脉球窝高位的关系。结果 254例(508侧)中,后髁导静脉发生率为50.98%(259/508),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37.40%(95/254);走行为S型者175侧,直线型14侧,不规则型70侧;后髁导静脉中位长度为2.14(1.04,2.97) cm,中位截面积7.55(4.93,11.68) mm2;后髁导静脉内口与乙状窦下曲段连接43侧(43/259,16.60%),与颈静脉球连接149侧(149/259,57.53%),与二者交界处连接67侧(67/259,25.87%);脑静脉回流优势侧(116/218,53.21%)与非优势侧(143/290,49.31%)间同侧后髁导静脉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在19侧粗大后髁导静脉中,14侧脑静脉回流为同侧优势型,粗大与非粗大后髁导静脉间静脉回流优势侧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颈静脉球窝高位侧后髁导静脉出现率(158/288,54.86%)高于无高位侧(101/220,45.91%;P=0.028)。结论 后髁导静脉不同个体间变化差异大,CT可清晰显示其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弹簧圈填充密度对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根据一名搏动性耳鸣患者的CTA影像数据建立个性化的乙状窦血管几何模型,然后采用连续的3D Timoshenko梁单元对弹簧圈离散化,建立不同填充密度的弹簧圈模型,最后采用瞬态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研究弹簧圈栓塞后憩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血管壁面压力、壁面剪切力、血流速度流线和憩室低流速区域体积占比等参数来评估不同填充密度下憩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在低填充密度下随着填充密度的增大,憩室平均壁面压力Pavg和憩室平均壁面剪切力WSSavg降低。高填充密度下,增大填充密度以上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高的填充密度有利于憩室内血栓形成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憩室内低流速区域体积占比增大,有利于憩室内血栓形成的血流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 MPR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解剖关系的能力。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鼻窦高分辨CT检查的患者110例(220只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MPR,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评价内容包括骨性间隔明确缺失(Ⅰ型)、骨性间隔可疑缺失(Ⅱ型)及骨性间隔完整(Ⅲ型)。结果 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Ⅰ型71只耳(71/220,32.27%),缺失最大径为0.3~1.3 mm,平均(0.64±0.26)mm;Ⅱ型86只耳(86/220,39.09%);Ⅲ型63只耳(63/220,28.64%),骨性间隔厚度0.3~1.0 mm,平均(0.68±0.15)mm。不同性别、年龄及侧别之间上述3型解剖关系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高分辨CT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解剖关系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横窦是颅内静脉回流重要通路,对维持脑循环及稳定颅内压至关重要。横窦狭窄(TSS)为横窦最常见变异,可致窦腔血流动力学及压力变化,与特发性颅高压、搏动性耳鸣及慢性头痛等密切相关。本文对影像学研究TSS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镫骨畸形(SM)的检出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32例SM患者的MSCT图像,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基于轴位和冠状位的常规重组图像以及镫骨轴位图像,评估MSCT对SM的显示能力.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SM 32例,其中镫骨前弓异常、镫骨后弓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相对的规律,提高对肝脏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肉瘤(肝成骨肉瘤、肝血管肉瘤各1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原发性肝脏肉瘤、肝成骨肉瘤及肝血管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兽原发性肝脏肉瘤发病率低,男性、中老年人相对多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肿瘤标志物常在正常范围,常无肝炎、肝硬化背景。肝脏成骨肉瘤多表现为上腹部或肝脏巨大肿块,边界不清,内可见不规则钙化;肝血管肉瘤常呈多发结节,可以伴出血、坏死、囊性变、纤维化或钙化,增强扫描造影剂呈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与血管瘤相似,但较血管瘤更易出血、坏死。肝脏肉瘤预后均很差,5年生存率约14%,积极手术切除病灶及辅助化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结论肝脏肉瘤临床较少见,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提高对肝脏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正确诊断,对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65例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T、MRI成像各自在良、恶性胆道梗阻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提高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65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行上腹部CT检查,同时行MRI、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对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各征象对胆道梗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各征象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如下:在CT上,结石的敏感性91.3%、特异性100%、准确性96.9%;管壁毛糙的敏感性90.6%、特异性100%、准确性95.4%;胆管壁不均匀增厚的敏感性82.8%、特异性100%、准确性93.8%;管壁强化的敏感性94.7%、特异性100%、准确性96.9%;实质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7.5%、准确性98.5%;胆管扩张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准确性98.5%;杯口征的敏感性87.0%、特异性100%、准确性95.4%;乌嘴征的敏感性92.6%、特异性100%、准确性96.9%;双管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在MRI上,结石的敏感性82.6%、特异性100%、准确性93.8%;管壁毛糙的敏感性84.4%、特异性100%、准确性92.3%:胆管壁不均匀增厚的敏感性65.5%、特异性100%、准确性84.6%;管壁强化的敏感性97.4%、特异性100%、准确性98.5%;实质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胆管扩张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杯口征的敏感性95.7%、特异性100%、准确性98.5%;鸟嘴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双管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结论CT、MRI在显示胆道梗阻的直接、间接征象方面各有优缺点,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明确良、恶性胆道梗阻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基于HRCT分析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SHL)患儿永存岩鳞窦(PSS)的出现率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90例(380耳)双侧SHL患儿的颞骨HRCT图像,观察有无PSS并测量其直径。按照有无半规管及其它内耳骨结构的异常,将患儿分为3组:半规管畸形组、无半规管异常的內耳畸形组和內耳结构未见异常组,比较3组间PSS出现率及其特征的差异。结果:SHL患儿中PSS总体出现率为29.5%(112/380),其中粗大PSS(直径2mm以上)占11.1%(42/380)。半规管畸形组、无半规管异常的內耳畸形组、內耳结构未见异常组中PSS总体出现率分别65.5%(19/29)、23.0%(23/100)和27.9%(70/251),其中粗大PSS出现率分别为34.5% (10/29)、9.0%(9/100)和9.2%(23/251)。半规管畸形组中总体和粗大PSS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两组之间总体和粗大PSS出现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L患儿中PSS并不少见,尤其是伴有半规管畸形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需仔细观察避免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HRCT评估成人永存岩鳞窦(PSS)发生率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薄层HRCT检查且双侧颞骨未见异常的708例成年患者资料。基于0.67 mm层厚的标准化重建轴位、冠状位图像,评估有无PSS及其HRCT征象,包括管径、走行位置、有无局部团状扩张、有无周围骨壁缺失、有无盂后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结果 本组708例(1 416侧)中,PSS发生率为10.59%(150/1 416),平均管径为(1.29±0.58)mm。女性PSS发生率为12.64%(92/728),男性为8.43%(58/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同一性别不同侧别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0.583,女性:P=0.372)。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0岁组较其他年龄组发生率降低(P均<0.05)。150侧PSS中,24.67%(37/150)走行于岩鳞隔内,75.33%(113/150)走行于岩鳞隔外侧骨沟;47.33%(71/150)可见盂后孔形成,36.67%(55/150)水平向外走行至皮下,10.67%(16/150)垂直向下至颞下颌关节窝;2.67%(4/150)与周围颞骨气房间骨壁缺失;4.67%(7/150)局部呈血管团状扩张。结论 HRCT可显示成人岩鳞窦;颅底或耳部术前需仔细观察,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