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大量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杀的概念、青少年自杀的特点、原因以及干预策略。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自杀”为关键词搜索1979-01/2005-01期间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相关的文献,在PsycAr-ticles心理学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suicide”为主题词搜索1976-01/1995-01期间的相关英文文献,同时通过手工以“自杀”、“suicide”为主题词在图书馆查找1979-01/2005-01的相关书籍内容,在互联网上以“自杀调查结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自杀理论、自杀行为、青少年自杀方面的研究文献,筛除研究对象样本量太小、在权威性较低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6篇关于自杀或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文献,其中关于自杀的综述性文献11篇,关于自杀理论的文献17篇,关于自杀行为的文献63篇,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文献54篇,关于自杀调查结果的文献11篇。选择18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自杀者对自杀的后果具有一定认识和思考。自杀未遂率高于自杀死亡率,自杀成为前5位的死亡因素,自杀率存在性别差异,自杀的发生与发育成熟与否有关,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精神障碍、家庭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结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以预测,并可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樊陕生  丁红燕  杜赟 《中国校医》2005,19(6):577-577
为了解感染状况及采取预防措施,对陕西师范大学2001~2004年入学新生进行了HBsAg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甲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肝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甲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机制。方法 140例CHB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采用甲肝疫苗治疗,对照组用一般保肝疗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CD3^3,CD4^+,CD4^+/CD8^+,α-干扰素(IFN-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HBeAg转阴率(42.9%),HBV 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对1985~1986年所收治的65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患者进行了酸碱失衡及电解质变化的初步观察,其中21例呈三重酸碱失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探讨高原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与贫血的相关性,为该地区制定预防儿童贫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海拔高度在2 000~4 000 m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选取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共2 122例,进行现场问卷、体格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血红蛋白(HGB)含量,按25-(OH)D含量分为25-(OH)D缺乏组和充足组,分析25-(OH)D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2 122名0~6岁儿童血清25-(OH)D和血液HGB平均水平分别为(24.65±6.45) ng/mL和(132.12±25.31) g/L,25-(OH)D缺乏率和贫血率分别为22.6%和22.2%。0~<1岁组和1~<3岁组25-(OH)D缺乏组的HGB低于25-(OH)D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组25-(OH)D缺乏组和充足组儿童的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海拔高度在2 000~4 000 m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25-(OH)D水平偏低,25-(OH)D缺乏组的HGB水平低于25-(OH)D充足组,25-(OH)D缺乏可能是贫血的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红燕  韩文静  杜遵宪 《临床荟萃》2001,16(24):1130-1130
血清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 ,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为了探讨慢性肝病血清γ GT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我们对 12 4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γ GT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2 4例慢性肝病患者均系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1月的住院患者 ,男 97例 ,女 2 7例 ,年龄 15~ 73岁 ,平均年龄 42岁。诊断依据 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 ,慢性肝炎 (中、重度 ) 5 6例 ,肝硬化 42例 ,慢性重型肝炎 2 6例。其中乙型 10 9例 ,甲乙、乙丁、乙丙丁…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的班主任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础力量。从教育现状来看,班主任确实有着不少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的实施者,但班主任不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占到了班主任全部工作的一小部分,有时候班主任的角色甚至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冲突的。如何帮助班主任突破局限,发掘自身优势,提高个人素质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糖代谢情况,现对600例肝炎病人的血糖进行观察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丁红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40-142
目的:从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大量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杀的概念、青少年自杀的特点、原因以及干预策略。 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自杀”为关键词搜索1979-01/2005-01期间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相关的文献,在PsycAr-ticles心理学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suicide”为主题词搜索1976-01/1995-01期间的相关英文文献,同时通过手工以“自杀”、“suicide”为主题词在图书馆查找1979-01/2005-01的相关书籍内容,在互联网上以“自杀调查结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自杀理论、自杀行为、青少年自杀方面的研究文献,筛除研究对象样本量太小、在权威性较低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6篇关于自杀或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文献,其中关于自杀的综述性文献11篇,关于自杀理论的文献17篇,关于自杀行为的文献63篇,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文献54篇,关于自杀调查结果的文献11篇。选择18篇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自杀者对自杀的后果具有一定认识和思考。自杀未遂率高于自杀死亡率,自杀成为前5位的死亡因素,自杀率存在性别差异,自杀的发生与发育成熟与否有关,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精神障碍、家庭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 结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以预测,并可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人格评定量表和罗夏墨迹测验在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中是两个常用的工具。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心理测量工具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诊断工具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常用的两个心理测量工具;第三部分,论述了人格评定量表和罗夏墨迹测验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工具的效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