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GKT原理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实验旨在以实际犯罪较接近的实验场景验证GKT的测谎机制,并探讨其对罪犯以及其他嫌疑人的判定有效性。方法:以72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让被试在模拟犯罪的背景下采用三种包含不同说谎和认知成分的回答方式进行测谎测试,采用Limestone测谎仪测量被试皮肤电反应。结果:回答方式与角色两因子在判定分数上的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在模拟犯罪测试范式下,GKT模式中认知与说谎机制是共存的,其中认知成分不占主要地位,说谎成分占主要地位,GKT模式无法兼顾有效地判定"犯罪"和"知情无辜"角色,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视错动觉形成的神经基础.方法 10名健康大学生,均为右利手.刺激图形是由Akiyoshi Kitaoka制作的视错动觉"麦浪图"以及由"麦浪图"修改成的静止图,随机均匀出现100次,呈现时间为2000 ms.让被试者对图形做"动"和"不动"的判断,同时记录其128导脑电.结果 1)错觉图和非错觉图都能够诱发1个ERP早成分C1,其幅度在刺激呈现后75 ms左右达到峰值,错觉图诱发负性C1成分,而非错觉图的C1成分极性相反.2)错觉图和非错觉图都能够诱发明显的P100和P200成分,而且非错觉图和错觉图在O2上面诱发出的P100波幅、在T3上面诱发出P200波幅有显著差异.结论 视错动觉发生在初级视皮层,可能和知觉组织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3.
犯罪知识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简称GKT),是Lykken在1959年引入的一种测谎测试程序。本文就GKT测试的认知原理一定向反应有关理论的发展及其与GKT测试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起点,对GKT测谎研究的四种范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指出GKT测谎模式还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扩展性研究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