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冠心病治疗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降脂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兼高血脂患者124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所有冠心病患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对照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血脂降低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接受相应药物治疗1年后,血脂指标有所改善。观察组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三酰甘油(TG)及血浆总胆固醇(TC)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应用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均有辅助降血脂的功效,与阿托伐他汀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对治疗效果的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8例重症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慢性肝炎的空腹血糖浓度的测定来观察病情的变化。方法 :38例重症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糖 ,用ELISA法测HAV~HEV。结果 :重症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和慢性肝炎病人 (P <0 .0 5 )。结论 :重症肝炎患者血糖降低越明显 ,病人预后越差 ,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非早发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20例,非冠心病组309例、早发冠心病组113例、非早发冠心病198例。在空腹8小时后次日早晨抽采外周静脉血,运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研究对象ApoE基因型,并于化验室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C、LDL-C、GLU、UREA、CREA、AST、ALT。比较3组间血脂水平及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冠心病组的脑萎缩、脑梗死、外周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病率低于其他两组;早发冠心病组和非早发冠心病组吸烟的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早发冠心病组LDL-C均值高于非早发冠心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早发冠心病组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为主,占59.3%;非早发冠心病组则以心绞痛发病为主,占63.6%。基因频率比较可以看出,早发冠心病组中基因型ε2明显少于非冠心病及非早发冠心病组,基因型ε4多于其他两组。结论: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基因型ε4的出现频率较ε2、ε3明显多,其发病往往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提示基因型ε4与冠心病,尤其早发冠心病的发病有关,而且影响着冠心病发病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苦参素联合治疗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 1.6mg皮下注射2次/w,苦参素600mg静脉滴注1次/d,3个月后改为苦参素200mg 3次/d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第1个月予以甘利欣150mg+5%葡萄糖或0.9%盐水250ml,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5%葡萄糖或0.9%盐水250ml静点,1次/d,此后改为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药物一般护肝。随访3个月。结果: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为98.3%、时照组为86.7%。两组结果显著差异(P<0.01);随访结束3个月时:治疗组96.7%、对照组83.3%,两组结果显著差异(P<0.01)。HCV RNA治疗结束时:治疗组转阴率16.7%、对照组6.71%;随访3个月结束时:治疗组转阴率25%、对照组10%,两组结果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腺肽α1、苦参素联合治疗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相时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生长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utic angiogenesis)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即将外源性血管新生因子转入组织中增强缺血区的侧枝毛细血管新生。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25)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氟吡格雷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n=27)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MPA)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MPA和PRI均明显下降,并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高;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41%(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0%(9/25);而观察组的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比率也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格雷应用于冠心病的辅助治疗中,可有效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效果要显著优于氟吡格雷辅助治疗,具有更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