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根据医院介入手术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方法:通过对环绕式双层结构的可弯曲式放射防护材料收纳器和三段式放射防护材料等进行技术设计,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结果: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方便地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结论: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临床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PCI术后口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成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至少于术后当日开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亦至少于术后当日开始接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出血情况,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药物抑制率。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5/75)和4.0%(3/7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出血率分别为10.6%(8/75)和14。67%(11/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461);两组术后6个月再次检测血栓弹力图,试验组结果更为理想,其MA值较对照组偏低,AA%、ADP%较对照组偏高,两组MA值、AA%、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CI术后口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出血事件且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活性,提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临床确诊AMI的135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5~59岁,59例)、老年组(年龄60~ 74岁,29例)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5 ~ 87岁,47例);分析各组患者冠心病(CHD)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中青年组吸烟史和CHD阳性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而高龄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血脂谱分析显示中青年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B(Apo B)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患者(P<0.05).3组AMI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为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23.7%)显著多于高龄老年组(4.2%).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Gensini积分比较,高龄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结论 高脂血症是各年龄组AMI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HDL-C降低.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血脂检测和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右侧桡动脉途径(RTA)和经左侧桡动脉途径(LT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患者164例,其中LTA组22例、RTA组142例,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剂量—面积乘积( DAP)及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球管辐射总剂量及D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LTA组左侧颞部、铅衣外、左腕关节剂量当量均高于RTA组相应部位(P均<0.05),其他各部位剂量当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左颞部剂量当量均远高于右颞部(P均<0.05)。结论与RTA相比,LTA的前倾体位使术者在PCI治疗中身体左侧接受更高剂量的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的132例患者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1例)和非糖尿病组(41例),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非冠心病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HbA1c和血脂异常的特点。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在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并发血脂异常、并发高血压比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但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糖尿病组患者的FPG和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糖尿病组患者TG和L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低HDL-C是二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结论:并发糖尿病的AMI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异常,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的检测和降糖、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根据CTA结果,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n=626),其余为对照组(n=79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626/1421)。两组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1.337。95%CI1.039~1.721,P=0.024)、收缩压(OR=1.014,95%CI1.009~1.020,P=0.000)、三酰甘油(OR:1.190,95%CI1.055~1.341,P:0.005)、心肌梗死病史(OR=1.463,95%CI1.088~1.966,P=0.012)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 mmol/L,n=102);Ⅱ组(7 mmol/L≤血糖11 mmol/L,n=102),Ⅲ组(血糖≥11 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和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和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 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多见于分布于心外膜的血管,多于心脏的收缩期血管被挤压,表现为"挤牛奶"现象,于1960年首次被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的发生率为25%左右,好发部位为左前降支中段。冠脉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冠脉在收缩期血管受压,舒张期恢复。血管内超声诊断的特征表现是"半月征"。研究表明,心肌桥段往往没有动脉硬化的表现,而更容易在心肌桥近端或远端发生动脉硬化,引起血管管腔狭窄。虽然,有少数病例提示心肌桥能够引起心肌缺血,但是,大部分的心肌桥并不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表现。所以,针对于心肌桥的治疗还是建议以药物治疗为主,比如β受体阻滞剂等。如果确定心肌桥或者,心肌桥段引起心肌缺血,冠脉介入治疗,特别是冠脉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可选择治疗方法。但是,伴随的问题是再狭窄,以及冠脉穿孔的几率较高。本文报道了一例采用再次置入冠脉支架治疗冠脉穿孔的病例,在使用逆转抗凝药物作用,低压球囊长时间扩张无效,短时间不能得到带膜支架的情况下,此种办法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仍然需要积累病例和数据证实此种治疗的即可和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推荐为治疗冠脉穿孔的常规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运重建程度对人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9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PCI术后患者的资料,按照血运重建程度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54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倾向评分匹配校正基线资料后,通过随访了解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组EuroSCORE、Gensini积分、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和3支病变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完全血运重建组累积生存率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两组远期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完全血运重建可以降低远期死亡率,尤其是PCI术后2年完全血运重建获益显著。因此,应尽量实现完全血运重建,以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指数(AI)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4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者86例作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者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TC、TG、LDL-C及HDL-C,计算AI值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C、LDL-C、non-HDL-C、AI值显著增高,HDL-C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仅non-HDL-C和A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247,r=0.314,P0.05)。结论:CHD患者有较高的non-HDL-C和AI水平,可预测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