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阴道超声评价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应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值(IVF-EI)对小孕症患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决定不孕症患着治疗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用于评价子宫内膜的方法很多,如免疫组化法、内膜活检等,而经阴道超声以其简便、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不孕症诊治中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性活动,对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乃至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科研成果呈现多样性,对其业绩的评价日趋复杂。科学、系统的医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医学机构科研绩效评估的核心。对医学科研机构的科研绩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就必须具有评价组成科研机构不同单元(人员、科室)的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主要介绍新建三甲医院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中不同单元的赋予的权重值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分层法(AHP),确立多角度评估体系的指标体系与权重系数,初步建立了一种以医生和科室为评估对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医生及科室的科研情况,为医院进行科研能力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容积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120例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于控制性超排卵(COH)周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进行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容积的检测.根据妊娠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内膜厚度、内膜容积有无差异;根据内膜容积将患者分为三组(<2 ml、2~4 ml、>4 ml),比较各组之间妊娠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20例患者中临床妊娠39例,妊娠率为32.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厚度与内膜容积预测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4和0.557;内膜容积<2 ml组、2~4 ml组、>4 ml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0%、31.9%和35.3%,三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厚度与内膜容积有相关性,但非线性相关.结论 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不能预测IVF-ET结局,但对于临床是否进行ET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于控制性超排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进行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检测,比较不同子宫内膜类型、不同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的妊娠率差异及妊娠组与未妊娠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回声为三线型者妊娠率高于非三线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间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均明显低于未妊娠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类型、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的科研发展情况,为医院的科研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2006-2010年间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基金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获奖、获得专利、发表科技论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院5年内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总数629项,以省市级课题和院校级课题为主,国家基金课题和部级课题数量较少;获奖成果77项,大部分是省级成果奖,国家及部委级获奖成果很少;获得专利总数27项,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占专利总数的70%以上;发表科研论文2495篇,年均发表论文499篇,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结论该医院已具备相当程度的科研实力,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医院应加强管理力度,科学引导,促使各学科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阴道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2D-HyCoSy)和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4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5例女性不孕症患者,采用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造影剂,进行2D-HyCoSy和4D-HyCoSy检查,其中35例结果与腹腔镜下通液术进行比较。对比2D-HyCoSy和4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价值。结果经阴道2D-HyCoSy及4D-HyCoSy评估输卵管阻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0%、84.44%、75.00%、90.48%和92.00%、93.33%、88.46%、95.45%;准确率分别为84.28%和92.8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冇2=36.91,P0.05)。一致性分析显示,2D-HyCoSy与腹腔镜下通液术结果吻合度基本一致,Kappa值为0.667;4D-HyCoSy与腹腔镜下通液术结果吻合度高度一致,Kappa值为0.846。结论 2D-HyCoSy和4D-HyCoSy均可准确、快速地评价输卵管通畅性。4D-HyCoSy对输卵管全程的空间走行显示更具优势,诊断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采用血管结构定量(QIMT)和血管僵硬度定量(QAS)技术获取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硬化参数(α、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计算两侧颈动脉α、β及PwV值之差(αdiff、βdiff、PWVdiff),并测量双侧颈动脉局部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超声测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及Bland-Altman重复性比较。结果①女性组身高、体质量均低于男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男性组(P均〈0.01)。②男性组中.左侧颈动脉α和β高于右侧(P均〈0.05)。③αdiff、βdiff及PWVdiff在全部64例患者中与病程、SBP、颈动脉局部SBP、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男性组中与SBP、颈动脉局部SBP、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女性组中与身高及体质量呈负相关,与颈动脉局部SBP、LDL-C、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P均〈0.05)。④病程、SBP和颈动脉局部SBP均为影响αdiff、βdiff和PWVdiff的因素。⑤前后两次测箭同一患者颈动脉PWVdiff的差值与均值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结论男、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僵硬度存在差别,与病程、SBP及颈动脉局部SBP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120例接受IVFET的不孕患者,于控制性超排卵(COH)周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进行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区域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测定,根据妊娠结果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例未检测到内膜血流,2例未检测到内膜下血流,1例未检测到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其余115例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均显示.120例患者临床妊娠39例,妊娠率32.5%,妊娠组内膜及内膜下VI、FI、VFI均高于未妊娠组,两组间VI、FI、V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及内膜下VI、FI、VFI预测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670、0.655及0.720、0.715、0.617.结论 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可以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包括灰阶超声及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内膜厚度、血流分布及内膜波状运动在综合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价值。方法对57例(157个月经周期)接受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在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观测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及内膜波状运动的类型和频率。按是否妊娠分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子宫内膜厚度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妊娠组子宫内膜波状运动总频率及负向运动频率均高于妊娠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注射HCG日经阴道超声综合观测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内膜波状运动有助于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