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产妇的产时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VBAC的12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VBAC组),按1∶2配对病例对照设计,选择与VBAC产妇同时期分娩的重复性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产妇244例(ERCS组)及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244例(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的母婴结局,分析VBAC组的产时特点。结果①ERCS组年龄最大、孕次最多,对照组年龄最小、孕次最少;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于其他两组;ERCS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分娩前BMI高于其他两组;VBAC组孕期增重低于其他两组,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BAC组分娩孕周(38.47±1.82)周,低于对照组(P<0.05);VBAC组早产发生率最高、新生儿体重最低、巨大儿发生率最低(P<0.05);VBAC组产后出血量最多,对照组次之,ERCS组最少(P<0.05),VBAC组及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ERCS组(P<0.05);VBAC组、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ERCS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转入NICU率、输血率、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均无产妇及新生儿死亡。③VABC组中自然临产率、阴道助产率、会阴侧切率高于对照组,引产率、分娩镇痛率、产程中应用缩宫素比例低于对照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体重,降低新生儿出生体重,更好地理解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TOLAC)产程特点,加强监测,有助于降低TOALC的风险,提高VBAC成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妇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引产148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引产结局分为引产成功组(1108例)和失败组(3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与拟合优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龄初产、无阴道分娩史、受教育程度≤12年、分娩孕周<40周、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超标、身高<160 cm、引产前子宫颈Bishop评分<4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750 g、联合引产、可疑胎儿窘迫、引产至临产时间≥24小时是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身高≥165 cm,地诺前列酮栓引产是引产失败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分别利用产前因素、产前结合产时因素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与0.940,约登指数分别为0.660与0.733,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5%与88.9%。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引产失败的显著影响因素,一方面为临床制定提高引产成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有助于产科医生与孕妇共同决定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另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家孕期保健意识,提升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分娩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估算产后出血量,并与目测法相比,评价产后出血量估计的准确性,了解产后出血的真实发生情况,并对现有的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评价,为产后出血标准的重新界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于该院日间分娩的汉族产妇1 318例,入院后于分娩前及胎儿娩出24 h测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采用目测法、血红蛋白计算法、红细胞比容计算法估算产后出血量,其中血红蛋白计算法按产后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 ml计算24 h产后出血量,红细胞比容法按公式计算:出血量=0.75×[身高(英寸)×50+体质量(磅)×25]×(产前红细胞比容-产后红细胞比容)/产前红细胞比容。结果 1 318例产妇中阴道分娩295例,剖宫产1 023例。按3种不同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其中目测法最少,为(250.3±111.3)ml,血红蛋白法为(321.0±121.4)ml,红细胞比容法最高,为(381.0±19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估算,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均高于剖宫产分娩(P<0.01)。目测法产后出血发生率仅为3.5%,血红蛋白估算法所得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5.2%,红细胞比容法估算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3.5%,均明显高于目测法(均P<0.001);无论采用血红蛋白法还是红细胞比容法,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分娩(P<0.05)。结论以红细胞比容法所计算的产后出血量为衡量标准,证实目测法估计产后出血量误差很大,往往会低估,为提高准确性,可联合应用多种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要远高于临床诊断中产后出血发生率。是否有必要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制定不同的产后出血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产后出血的定义和诊断应有更为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对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住院择期重复剖宫产(ERCD)孕妇323例,于术前1~3 d应用经腹高频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术中肉眼所见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对比,通过ROC曲线确定预测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 323例ERCD产妇术中所见子宫瘢痕愈合Ⅰ级者263例占81.4%,Ⅱ级者52例占16.1%,Ⅲ级者8例占2.5%,子宫瘢痕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8.6%。ROC曲线显示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可以较好地预测子宫瘢痕愈合不良,计算得出最佳截断值为1.2 mm。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2 mm、此次新生儿体质量偏大、前次剖宫产为早产是影响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可以帮助判断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并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提高TOLAC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在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行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TOLAC)产妇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为镇痛组及对照组。镇痛组(n=20)在宫口扩张2~4cm时应用PCEA,对照组(n=20)未采用任何镇痛手段。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体情况。结果:两组第二、三产程和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278.5±83.6min)短于对照组(337.3±95.1min),会阴侧切率(60%)低于对照组(100%)(均P0.05)。结论: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中应用PCEA,镇痛效果确切,不仅可缩短第一产程时间,也可降低会阴侧切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0二医院住院分娩的4 09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①流产史、超重、巨大儿、阴道分娩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P 0. 05);②年龄≥35岁、有流产史、孕前超重、巨大儿及前置胎盘与剖宫产产后出血有独立相关性(P 0. 05);③流产史、孕前超重、巨大儿、第三产程超过15 min、侧切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有独立相关性(P0. 05)。结论重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提高助产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