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CF-CY框架下脑瘫“3+1”全人康复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44例脑瘫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康复干预方法,观察组依据ICF-CY评定结果,从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三方面制定个体化的“3+1”全人康复治疗。两组均连续干预10周,应用脑瘫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身体功能ICF限定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观察组活动和参与ICF限定值与治疗前比较亦有降低(P<0.05);两项ICF限定值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阻碍因素与活动和参与ICF限定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ICF-CY架构下的脑瘫“3+1”全人康复模式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能力,环境因素是影响康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头针方案促进脑瘫儿童智能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优组合方案。 方法:选取90例脑瘫为研究对象,每组10例,以不同组穴(组穴一、组穴二、组穴三)、针刺深度(浅、中、深)、运针次数(1次、2次、3次)及留针时间(1h、2h、>2h)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以治疗前及治疗后Gesell发育商(DQ)和GMFM的差值为效应指标,分析不同头针组合方案对脑瘫儿童Gesell发育商(DQ)及GMFM的影响。 结果:不同组穴及留针时间均为显著影响因素,而针刺深度仅对DQ产生影响。 结论:组穴二(A2)、深刺(B3)、留针2h(D2)的组合方案为促进脑瘫儿童的智能及大运动发育作用最优的针刺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药塌渍配合蜡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推拿、针刺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塌渍和蜡疗疗法.2组均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科康复病区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康复病区的14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性护理对策。结果:该组患儿中出现院内感染289例,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和口腔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为<1岁;发病率最高的住院时间为>7 d;发病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份,其次为7月份。病原菌主要以卡他布兰汉菌、口腔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结论:儿科康复区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发病的部位、季节特点以及致病菌开展综合性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和护理,对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全面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实施前,有效率高于实施前。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够减少脑瘫住院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智九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伴智力低下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0例根据患儿耐受力配合智九针,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传统头针治疗。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6%(26/30),高于对照6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应用智九针疗法及早合理的治疗,能使大多数脑瘫智力低下患儿智力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产期脑损伤因素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76例脑瘫患儿,其中女48例,男128例。按年龄分为8个月~2岁、2~4岁和4~5岁3组,各年龄组采用方法均为物理疗法、针灸治疗、穴位注射、营养脑神经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后评估各项结果,按照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应用Gesell发育量表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对各组患儿进行临床评定。结果:2~4岁组疗效明显优于8个月~2岁和4~5岁组(P<0.05);4~5岁组疗效最低(P<0.05)。新生儿颅内出血+HIE组和足月出生组疗效较为明显,早产患儿在4岁前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4岁后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效果可能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的患儿治疗效果越好,脑瘫的康复治疗疗效可能还与围产期的高危因素有关,其中早产儿的治疗效果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卵白蛋白(Ovum Albumin,OVA)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按不同方法处理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中性红染色后计算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正常对照组、OVA变应性鼻炎组、穴位敷贴组、激素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阴性对照组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分别为(15±6)%、(53±11)%、(37±13)%、(31±15)%、(47±14)%。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与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相比,穴位敷贴组及激素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显著减轻;PBS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推测穴位敷贴抗过敏机制为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致炎介质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儿童感觉统舍失调的情况,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选择我市160名小学学生,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80例,自然分娩组80例,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测试两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并比较两组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统合失调发病率为45.0%,自然分娩组统合失调发病率为为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方式不同与儿童感觉统舍失调密切相关,剖宫产出生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儿童,降低剖宫产率对于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五音音乐振动理疗仪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五音音乐振动理疗仪进行治疗,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