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盐酸利托君联合烯丙雌醇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先兆早产孕妇367例,随机分为28~31+6周对照组(对照组A1组)83例和治疗组(治疗组B1组)91例、32~33+6周对照组(对照组A2组)92例和治疗组(治疗组B2组)101例。对照组A组均采用静滴利托君治疗,治疗组B组均采用静滴利托君联合口服烯丙雌醇治疗48h后继续口服烯丙雌醇,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及围产儿结局。结果:(1)妊娠时间延长48h和7d的有效率及平均延长妊娠时间:治疗组B1组高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高于治疗组B1和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1组与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孕妇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治疗组B1组高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高于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治疗组B1组低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低于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RDS(NRDS)、颅内出血等的发病率:治疗组B1组低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低于治疗组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早产孕妇应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烯丙雌醇治疗48h后继续口服烯丙雌醇的临床疗效及围产儿结局均优于单独应用盐酸利托君;≥32孕周的先兆早产孕妇联合用药效果更显著,且不增加孕妇的不良发应。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观察产程中饮食对足月分娩孕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待产的足月孕妇338例,根据饮食意愿不同分为流质饮食组162例(对照组)和自愿饮食组176例(观察组),观察2组孕妇第一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产程中呕吐、酮症的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结果:①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孕妇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酮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孕妇产程中催产素使用情况、会阴侧切率及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分娩过程中均未使用器械助产。④2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入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均未出现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分娩过程中自愿饮食的孕妇虽相对增加第一、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但自愿饮食可降低孕妇酮症的发生率、不增加产程干预,且不影响母儿结局,也不增加孕妇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一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因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病例3例,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文献报道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病例5例,对患者一般资料及发病、治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8例子宫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 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6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 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 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