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O'Farrell建立并改进的NEPHGE和SDS-PAGE双相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4株中国人HLA纯合细胞的DR_5抗原的多态性。用Iodogen法标记抗原,然后用单抗进行免疫沉淀,得到DR_5抗原后进行双相凝胶电泳,同时还将一株国外参考细胞HVB的DR_5抗原进行电泳并比较其格局。结果表明SMY-129A,SMY-129B属于DR_(w11)而SMY-43A及SMY-124D可能与DR_(w12)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细胞p53基因突变与细胞凋亡及细胞倍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p53 基因突变、细胞倍性、细胞凋亡三者的关系,探讨突变型p53 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 P C R S S C P( 单链构象多态性) 检测p53 基因突变,用流式细胞仪 Facscan 检测大肠癌细胞染色体倍性、凋亡率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大肠癌标本p53基因突变率为50 % ;其中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22 .11 % ) 明显低于未突变组细胞凋亡率(40 .57 % ) ,( P< 0 .05) ;突变组异倍体细胞百分率( 占76 .9 % ) 明显高于未突变组( 占46 .2 % ) ,( P< 0 .05) ;异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4 .0 % ,二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40 .7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53 基因突变使肿瘤细胞凋亡率下降,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p53 基因突变多见于异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倍性无关。  相似文献   
3.
粘附分子CD44v6表达和p53基因突变与卵巢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卵巢癌粘附分子CD44的变构体CD44v6表达和p5 3基因突变与卵巢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正常卵巢 2 0例、良性卵巢肿瘤 2 0例、卵巢癌 45例 (其中 2 0例肿瘤无转移 ,2 5例肿瘤有转移 )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卵巢癌细胞DNA含量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特异探针D3 对卵巢癌细胞进行DNA印渍杂交分析 ,并对杂交条带进行辉度扫描 ;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p5 3基因突变 ,并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卵巢癌无转移和有转移者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0 %、10 %、75 %、88% ;而p5 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 0 %、5 %、40 %、6 0 % ,两者都呈逐渐上升趋势。CD44v6辉度扫描 ,卵巢癌无转移者 (382 0± 2 89)与有转移者(10 132± 15 2 1)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卵巢癌CD44v6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中 ,G2 M期细胞平均值分别为 5 .90 %和 5 .0 6 % (P >0 .0 5 ) ;异倍体细胞分别为 5 7%和 5 0 % (P >0 .0 5 )。而在p5 3基因有突变和无突变患者中 ,G2 M期细胞分别为 11.15 %和 5 .85 % (P <0 .0 5 ) ;异倍体细胞分别为 74%和 36 % (P <0 .0 5 )。结论 CD44v6表达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CD44v6表达、p5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倍性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大肠癌细胞倍性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RT-PCR方法及特异探针D3对大肠癌细胞进行Southern Blot,并对杂交条带进行辉度扫描;银染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检测大肠癌细胞p53基因突变.结果:正常对照、良性腺瘤、肿瘤未转移和肿瘤转移组其CD44v6阳性率和p53基因突变率呈逐渐上升趋势,CD44v6辉度扫描表明肿瘤未转移组(2 317.26±198.73)和转移组(10024.16±855.40)相比较,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2);CD44v6阳性和阴性两组中G2M期细胞均值分别占6.24%和5.48%(P>0.05),异倍体细胞分别为62.16%和60.00%(P>0.5);而p53基因突变和未突变两组中G2M细胞占10.33%和4.01%(P<0.05),异倍体细胞分别为85.20%和30.00%(P<0.005);肿瘤异倍体细胞转移率显著高于二倍体细胞.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转移高度相关,CD44v6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转移关系可能涉及不同的作用机理.CD44v6与p53基因突变相比较而言,CD44v6不失为一个更好的肿瘤转移标记.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 ,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和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 (UHA)患者主动免疫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辅助细胞 (TH) 1型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 2、γ干扰素和TH2型的细胞因子IL 10的mRNA的表达水平 ,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UHA患者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7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患者共 6 0例 ,分为 2组 :(1)UHA组 30例 ,平均年龄 (31± 5 )岁 ,自然流产次数≥ 3次 ,按我院常规进行病因筛查[1] ,均行主动免疫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PCR指纹图用于个体间HLA-DP的基因水平交叉配型,确定供-受体间DPB基因的相容性。方法 引入猴的类DPB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作通用性异源双链生成物(UHG),使原不有产生POCR指纹图的DPB基因扩增产物在非变性PAGE中显示特定的“卫星条带”,从而可用于供受体间HLA-DP基因的相容性测定。结果 11株和HLA纯合的B淋巴细胞系和随机个体进行PCR-DPB指纹图及交叉配型分析,能敏感地反映了个体间DP基因的差异,特别是在纯合子DPB*0201和杂合子DPB*0402/0501中初步发现了可能存在着未能被PCR-RFLP区分的新的亚型或新的等位基因,但是尚不能区分DPB*0201和DPB*0402两个等位基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结论 初步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判别供-受体DBP基因匹配性,并有简单、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与大肠癌转移之间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仲毅  史桂英 《肿瘤》1998,18(3):145-148
目的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的有关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15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使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8例有转移灶大肠癌病人中7例表现有p53基因的突变,而7例未转移大肠癌病人只显示3例有p53基因的突变。异倍体的9例病人中7例有p53基因突变,二倍体的6例病人中有3例有p53基因突变。结论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细胞染色体异倍性三者相互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粘附分子CE44v6表达和p53基因突变与卵巢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卵巢癌粘附分子CD44和变构体CD44v6表达和P53基因突变与卵巢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柚是。方法 选择正常卵巢20例,良性卵巢肿瘤20例、卵巢癌45例(其中20例肿瘤无转移,25例肿瘤有转移),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卵巢癌细胞DNA含量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特异探针D3对卵巢癌细胞进行DNA印溃杂交分析,并对杂交条带进行辉度扫描;应用银染聚  相似文献   
10.
以尼龙网为载体用交联白蛋白法制备青霉素酶酶膜,白蛋白浓度为40%,戊二醛浓度为1%,酶总活力为207.3U.与玻璃电极组装成酶电极,其测试适宜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在0.025M磷酸缓冲液反应系统中苄青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15mM,△pH/mM为0.095.苄青霉素浓度为1.25mM时,其响应时间和平衡时间分别为1.5和10分钟.电极的储藏稳定性和测试重演性分别为45天和60次.电极的热稳定性较差,55℃保温40分响应位降低20.6%.青霉素酶酶电极可用于测定苄青霉素和青霉素V纯品,适用于针剂车间的抽样试验,亦可作为青霉素发酵在线控制测定苄青霉素效价方法.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