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传统代谢参数、CT征象及肿瘤内代谢异质性参数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47例肺腺癌患者[男73例、女74例, 年龄(59.8±10.2)岁], 分析EGFR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吸烟史、肿瘤位置及临床分期)、CT征象(最大径、有无磨玻璃成分、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征)、18F-FDG PET/CT传统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及肿瘤内代谢异质性参数[CV、异质性指数(HI)]间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分析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探讨不同参数对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效能。结果 147例患者中, EGFR基因突变型87例, EGFR野生型60例。2组患者在性别(男/女)、吸烟史(有/无)、原发灶位置(周围/中心)、胸膜凹陷征(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胼胝体髓鞘再生相关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中Shh配体和Gli1转录因子的影响,探讨化瘀通络灸促VD大鼠髓鞘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复制VD大鼠模型。艾灸组予以“神庭”“百会”“大椎”化瘀通络灸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西药组予氯马斯汀溶液(10 mg/kg)灌胃,每日2次;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Long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胼胝体中Shh、Gli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大鼠髓鞘超微结构和有髓神经轴突的数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onga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Longa评分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及西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与第7版TNM分期系统在口腔癌临床治疗决策、预后分层以及提高预后评价准确性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分别应用第7版、第8版TNM分期系统对肿瘤进行分期,比较2种分期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包,运用K...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航引导下125I粒子精确植入治疗颅底腺源性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应用数字化导航引导,行125I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颅底恶性肿瘤的患者9例。植入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将三维CT数据导入导航软件AccuNavi-A 2.0 中,进行三维重建,确定粒子植入方向、角度及深度。术中按术前计划植入穿刺针,在导航引导下,调整定位针位置及方向,穿刺进入颅底靶区及周围组织,植入125I粒子。实时验证125I粒子植入位置。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术后CT中肿瘤及靶区2个垂直的最大直径的乘积,统计局部复发率、局部控制率等指标。结果 9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腺样囊性癌5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肌上皮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随访时间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无失访病例。局部复发率11.1%,局部控制率77.78%。导航精确度达0.2~1.5 mm,未出现3级及以上放射性损伤。其中手术切缘阳性,未完整切除的5例患者中, CR 3例,PR 2例。2例切缘阴性患者,复查至今未发现明显新生物。外院手术后复发的2例患者,于数字化导航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CR 1例,PR 1例。结论 颅底恶性肿瘤位置隐蔽,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空间狭小,手术视野受限,单纯手术难以根治。导航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颅底恶性肿瘤具有靶区定位精准、局部控制率高、正常组织损伤小、作用持续、安全、微创的特点,为辅助治疗颅底恶性肿瘤提供了可靠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治疗前胃癌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分析影响胃癌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在本院行PET/CT全身显像,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分析及视觉分析。不同病理分型、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脏器转移组间原发灶SUVmax值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原发灶部位组间SUVmax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原发灶最大厚度值与原发灶SUVmax值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66例原发灶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2-fluro-D-deoxy-glucose,18F-FDG)显像阳性,灵敏度94.3%,SUVmax9.6±4.9;PET显像灵敏度肠型胃癌高于非肠型胃癌[3 3/3 3 (1 0 0%) vs2 7/3 1 (8 7.1%)]、非粘液腺癌高于粘液腺癌[5 4/5 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口咽癌HPV适用检测方法并比较HPV阳性患者新、旧版肿瘤TNM分期降级后的预后差异,为指导HPV相关口咽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71例口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分别行脱落细胞学、P16免疫组织化学及HPV-RNA PCR检测HPV,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分析68例HPV相关口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新、旧版TNM分期标准对其重新分期,了解降级情况,统计各期患者生存率,比较新、旧2版分期患者的预后,应用 Kaplan-Meier方法建模,采用SPSS 2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P16检测、口咽脱落细胞检测和PCR检测的口咽癌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7%、14.6%和24.0%,脱落细胞检测与其他2种检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205)。68例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按照第7版与第8版TNM标准分期,分别为Ⅰ期3和42例,Ⅱ期7和14例,Ⅲ期17和9例,Ⅳ期41和3例。第7版与8版分期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Ⅰ期100.0%和89.7%(P=0.672),Ⅱ期68.6%和61.9%(P=0.961),Ⅲ期66.8%和37.0%(P= 0.043),Ⅳ期74.8%和0.00%(P=0.000)。第7与8版分期的早期患者(Ⅰ、Ⅱ期)生存率比较,78.8%和82.7%(P=0.585),晚期患者(Ⅲ、Ⅳ期)生存率比较,71.2%和27.8%(P =0.000)。HPV阳性患者按照第7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78.8%和71.2%(P=0.982);按照8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82.7%和27.8%(P=0.000)。结论 脱落细胞检查不宜作为诊断HPV阳性口咽鳞癌的单一标准,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PCR基因检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于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新版分期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预后分层更加清晰,能更好指导临床决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HP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口咽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患者在新、旧版TNM不同分期情况下,患者生存及预后差异,为OPSCC的治疗策略与预后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OPSCC患者,采用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病理标本重新进行评估,统计患者生存信息,并分别运用第7版、第8版TNM分期系统对肿瘤进行分期,记录新、旧版的降级情况,分析、比较HP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OPSCC患者两版不同分期对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36例OPSCC患者,其中HPV相关性OPSCC患者101例(30.1%),5年生存率为47.5%(48/101),中位生存时间58个月;非相关性OPSCC患者5年生存率为34.0%(80/235),中位生存时间37个月。HPV相关性OPSCC患者第8版TNM分期与第7版TNM分期对比,其总体降级率为77.2%(78/101),晚期患者降级率为100%(69/69),晚期患者中降至早期的患者占比69.6%(48/69)。结论: HPV相关性OPSC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中位时间明显优于非相关性OPSCC患者,第8版TNM分期手册的OPSCC分期相比第7版更符合临床实际,预后分层更加清晰,能更好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与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对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根治性手术。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分别在患者水平和区域淋巴结水平计算18F-FDG PET/CT诊断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30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原发灶均为妇科恶性肿瘤,12例患者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CT正确诊断7例;在切除的199个区域淋巴结组中,经病理确认30个腹膜后淋巴结组发生转移,18F-FDG PET/CT正确诊断16个区域淋巴结组。在患者水平分析,18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8.3%,准确性为83.3%;在区域淋巴结水平,上述指标分别为53.3%、98.8%、88.9%、92.3%和92.0%。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原发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要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结论:术前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中度敏感性,不能代替全面手术病理分期;18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阳性预测值对是否进行全面手术分期有提示意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在选择不需要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患者时,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