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循环(PDCA循环)目前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为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文章以胚胎污染为例,阐述PDCA循环在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离、筛选宽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噬菌体,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3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获得噬菌体,筛选出宽噬噬菌体,进行吸附实验、一步生长实验、噬菌体DNA初步酶切分析和电镜观察.结果 所筛选出的宽噬噬菌体φ9882其宽噬率为36.7%,滴度为8.1 x1018pfu/mL.5分钟吸附率约为98%,潜伏期约为30~40min,裂解量约为110.φ9882的DNA约为30 kb.电镜显示,φ9882具有直径70 nm微球形颗粒头部,棱角不明显,可见100 mn尾轴.结论 分离、筛选所获得的φ9882为宽噬噬菌体,其裂解性较强,裂解谱宽,吸收率高,潜伏期短,可进一步用于相应耐药菌感染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男性年龄对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的IVF周期。女方按年龄分为3组:<30岁、30~34岁、35~38岁,在女方年龄分层基础上按男方年龄再分为6组:<30岁、30~32岁、33~35岁、36~38岁、39~41岁、≥42岁。比较不同男性年龄组的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结果:不同男性年龄组,女方的基础血E2、FSH、h CG日内膜厚度、取卵数、胚胎移植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不同男性年龄组(<30、30~32、33~35、36~38、39~41、≥42)种植率呈下降趋势:女方年龄<30岁时,种植率分别为41.1%、42.0%、39.5%、31.3%、40.7%、48.6%(P<0.05);女方年龄30~34岁时,种植率分别为40.3%、36.4%、35.1%、35.3%、29.4%、37.3%(P<0.05);女方年龄35~38岁时,种植率分别为48.2%、17.8%、25.3%、23.5%、22.1%、23.8%(P<0.05)。女方年龄30~34岁时,男方年龄≥39岁组流产率显著高于30~32岁、33~35岁2组(P<0.05)。女性年龄<30岁组及35~38岁组,不同男性年龄组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男性年龄组妊娠率、活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对IVF妊娠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影响,对种植率、流产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辅助生殖技术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以及低体重儿发生风险。 方法 对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2 397例新生儿,根据辅助生殖技术方法的不同分组,统计分析各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和低体重儿出现比例。结果 累计随访IVF-ET组1 579例,22例出生缺陷婴儿,占总数的1.39%,ICSI-ET组388例,出生缺陷率为0.52%,F-ET组430例,出生缺陷率为0.23%,显著低于IVF-ET组(P<0.05);三胎妊娠的出生缺陷发生率(11.11%)比双胎妊娠或单胎妊娠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出生缺陷类型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最高,占总出生缺陷儿的32%。 1 105例试管婴儿出生体重,结果显示各组低体重儿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但每组双胎妊娠的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0.01)。 结论 不同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影响差异无显著性,但三胎妊娠有增加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可能,双胎妊娠显著增加低体重儿发生比例。 【关键词】 辅助生殖;新生儿,出生缺陷;低体重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卵巢反应不良(POR)患者早期自然流产的情况,研究成功妊娠的POR患者卵巢反应不良与卵母细胞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137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患者,其中58例发生POR,1313例卵巢反应正常(NOR),对比卵巢反应不良与正常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和各年龄组的流产率.结果 POR组年龄稍高于NOR组](33.2±3.5)岁比(31.5±3.8)岁,P<0.05],所需促性腺激素剂量较大,而取卵数、移植胚胎数和可用胚胎数较少(均P<0.05).两组的不孕年限、原发不孕比例、促排卵天数、受精率、种植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OR组的多胎妊娠率低于NOR组(15.5%比34.1%,P<0.05).POR组流产率为20.7%(12/58),NOR组流产率为12.6%(165/1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R组≤30岁、31~35岁、≥36岁组的流产率分别为13.3%、26.9%、17.6%,与NOR组同年龄组10.7%、13.8%、14.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功妊娠的POR患者流产率较NOR患者无明显升高.成功妊娠的POR患者卵巢反应不良是卵母细胞数量的减少,并不是卵母细胞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男性不育患者实施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行ICSI治疗的1 224例男性因素不育病例临床结局.以同期健康人群自然受孕1 555例为对照比较其临床结局.结果:男性不育患者行1 224个周期治疗,374个周期获临床妊娠,移植周期妊娠率30.55%.活产率25.14%.与健康人群比较,其多胎率、早产率高,出生体重略低,男女婴性别比略低(P<0.05),先天畸形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是治疗男性不育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信号肽(TNF-SP)在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TNF-SP-pcDNA3.0质粒为模板扩增TNF-SP基因,采用PCR产物的粘端克隆法,将TNF-SP定向克隆入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TNF-SP-EGFP重组质粒,酶切,PCR检测,序列分析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NF-SP-EGFP融合基因转染COS-7细胞进行表达,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结果PCR检测,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TNF-SP正确连接到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TNF-SP-EGFP重组体转染COS-7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TNF-SP-EGFP在细胞质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TNF-SP-EGFP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在COS-7细胞中获得表达,并证实其定位于细胞质。  相似文献   
9.
吴乙璇  朱桂金 《生殖与避孕》2010,30(2):92-97,139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取卵失败(failed oocyte retrieval,FOR)的发病率、原因及预后。方法:从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00.01~2009.05期间所有病例中筛查出所有取卵失败周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通过后续周期获卵及妊娠情况,分析不同原因取卵失败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有10 279个取卵周期,其中49个周期(0.48%)取卵失败。35个周期(71.4%)取卵失败与卵巢反应不良有关,4个周期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时间不足所致,5个周期与卵子发育障碍相关,其余5个周期原因不明。hCG因素的3个后续周期中,2例分别获卵9枚、8枚,1例临床妊娠;1例左侧卵巢取卵失败时停止取卵,24 h后穿刺右侧卵巢,共取到卵7枚,移植2个胚胎但未妊娠。原因不明的3个后续周期中2例分别获卵13枚、7枚,均临床妊娠;另1例左侧卵巢取卵失败时停止取卵,6 h后行第2次取卵仍未获卵。卵子发育障碍患者中1例继续行助孕治疗,共启动3个周期,平均取卵1.3±1.5枚,未妊娠。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中5例继续行助孕治疗,共行6个后续周期,其中1例取卵32枚,因OHSS取消移植;另5个周期平均获卵3.2±2.6枚,1例临床妊娠。结论:取卵失败发病率低,本中心发病率仅0.48%(49/10 279)。卵巢反应不良、hCG作用时间不足及卵子发育障碍为常见原因。单纯由hCG因素导致的取卵失败预后良好,卵子发育障碍者预后欠佳,卵巢反应不良和不明原因的取卵失败预后决定于内在病因。  相似文献   
10.
空卵泡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卵泡综合征指在促排卵周期或自然周期中,排卵前卵泡发育良好,但经反复抽吸和冲洗仍未获得卵母细胞。本文就其病因、预防、治疗、预后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