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胃黏膜肥大细胞(MC)的密度及其活化状态与胃电图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按罗马Ⅲ标准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FD患儿40例,取胃窦黏膜1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MC数及其脱颗粒数,然后行胃电图检测。结果 (1)FD患儿的胃黏膜MC脱颗粒指数均值为(65.7±23.9)%,其中>50%者占82.5%;(2)与胃电节律正常组相比,胃电节律异常组的MC密度显著升高(P<0.05);(3)与MC平均密度正常组相比,MC平均密度异常组在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5);与MC峰密度正常组相比,MC峰密度异常组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4)MC脱颗粒指数与胃电无明显关系;(5)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与MC平均密度及MC峰密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FD患儿的胃电异常与MC密度升高有关,MC可能通过影响胃电介导了儿童F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肥大 细胞与胃电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胃黏膜肥大细胞(MC)的密度及其活化状态与胃电图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按罗马Ⅲ标准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FD患儿40例,取胃窦黏膜1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MC数及其脱颗粒数,然后行胃电图检测。结果 (1)FD患儿的胃黏膜MC脱颗粒指数均值为(65.7 ± 23.9)%,其中 > 50%者占82.5%;(2)与胃电节律正常组相比,胃电节律异常组的MC密度显著升高(P < 0.05);(3)与MC平均密度正常组相比,MC平均密度异常组在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P = 0.005);与MC峰密度正常组相比,MC峰密度异常组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P = 0.01);(4)MC脱颗粒指数与胃电无明显关系;(5)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与MC平均密度及MC峰密度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FD患儿的胃电异常与MC密度升高有关,MC可能通过影响胃电介导了儿童F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妇女)和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2000~2010年广东省62家医院确诊子宫内膜癌者10 081例,选取其中手术病理资料较完整者9437例,按年龄分为≥60岁(1774例)和60岁组(7663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60岁组和60岁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5±5.4)岁和(49.6±6.8)岁。≥60岁组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比例高于60岁组(P0.05)。≥60岁组的Ⅱ型子宫内膜癌、G3、p53阳性、淋巴脉管间隙受累、深肌层浸润和腹水细胞学阳性比例高于60岁组(P0.05);而PR阳性比例低于60岁组(P0.05)。两组的ER阳性、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具有典型的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表现,病理危险因素多,更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胃黏膜肥大细胞(MC)的密度及其活化状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按罗马Ⅱ标准选择FD患儿40例,每例患儿均取胃窦黏膜1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MC数及其脱颗粒数,然后行固体胃排空检测,固体胃排空正常患儿为胃排空正常组,其他患儿为胃排空延迟组;统计所有标本MC的密度及脱颗粒程度,比较二组患儿的MC密度及活化状态的差异,比较MC密度正常患儿与异常患儿的胃排空差异,评估MC的脱颗粒指数与胃排空间的关系,最后进行胃排空与MC密度及脱颗粒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FD患儿的胃黏膜MC脱颗粒指数为(65.7±23.9)%,其中>50%者占82.5%;2.与1h胃排空正常组相比,1h胃排空延迟组MC密度显著升高(P=0.010);3.与MC密度正常组相比,MC密度异常组1h胃排空明显延迟(P=0.001);4.MC脱颗粒指数与胃排空无明显关系;5.MC密度与1h胃排空率呈负相关(P=0.030).结论 FD患儿的胃排空延迟与MC密度升高有关,MC可能通过影响胃排空介导儿童F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25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子宫内膜癌防治协作组子宫内膜癌病例,对术前检查血清CA125并行分期手术者58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Ⅱ、Ⅲ和Ⅳ期子宫内膜癌的CA125阳性率分别为19.5%(847/4337)、39.1%(179/458)、53.4%(467/874)、78.7%(166/211),随着分期的增加,CA125阳性率升高(P<0.05)。组织学分级越低,CA125阳性率越高(P<0.05)。随着肌层浸润深度增加,CA125阳性率逐渐增加(P<0.05)。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CA125阳性率高于Ⅰ型患者(P<0.05)。有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浸润、淋巴脉管间隙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患者CA125阳性率高(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3、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晚期是术前血清CA125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25阳性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和肿瘤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2010年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对术前检查血清CA19-9并行分期手术者2 3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Ⅱ、Ⅲ和Ⅳ期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血清CA19-9阳性率分别为17.4%、32.9%、39.5%和44.3%。随着分期的增加,CA19-9阳性率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9-9阳性与组织学类型不相关(P>0.05);术前血清CA19-9阳性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脉管间隙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手术病理分期晚期是术前血清CA19-9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9-9水平的变化是预测子宫内膜癌病理高危因素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101例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子宫浆液性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1.7%,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56.2±10.3)岁,多发于绝经后妇女(67.3%)。子宫浆液性癌术前的误诊率较高(74.7%),容易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混淆。术前CA125升高的患者多数为晚期(72.4%)。临床Ⅰ期患者术后分期升级占38.1%。无肌层浸润的患者中发生子宫外转移占38.5%。深肌层浸润占35.6%;淋巴血管间隙受累占16.8%;淋巴结转移占29.7%,其中无/浅肌层浸润占47.4%。86.2%的患者p53呈阳性。术后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占77.3%(17/22)。子宫浆液性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9%和67.9%;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浆液性癌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15,P=0.001)。结论子宫浆液性癌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术前病理误诊率高,易于发生子宫外转移,术前CA125升高对预测子宫外转移有一定意义。p53阳性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预后。结果:1USC组和G3EEC组的发病年龄、未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首发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期Ⅲ或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病理分期Ⅲ或Ⅳ期、临床Ⅰ期术后分期升高、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组P53阳性率(86.2%)高于G3EEC组患者(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USC组患者分别为74.9%和67.9%,G3EEC组患者分别为78.4%和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3EEC患者与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具有较多相似点,临床上应重视G3EEC的诊治与随访。  相似文献   
9.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八年制临床见习教学应严格教学纪律,客观量化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指标;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信息分享、英文课件、警示病例、角色互换等,提高教学趣味性;创造实践机会,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3年,BOKHMAN[1]提出将子宫内膜癌分两种类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长期雌激素刺激有关,内膜由增生、不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内膜样腺癌,此类腺癌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患者发病年龄轻,恶性程度低,预后好;Ⅱ型子宫内膜癌又称非子宫内膜样腺癌(非雌激素依赖性),包括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混合型腺癌、黏液性腺癌、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及其他罕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