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在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 PDA)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28~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107例,分别于生后第4、7天检测NT-pro BNP,采血后30 min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生后第4天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PDA组(39例)与对照组(68例);PDA组根据有无超声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及临床表现分为症状性PDA(s PDA组,20例)和无症状性PDA(as PDA组,19例);s PDA组再根据是否服用布洛芬分为治疗组(13例)与非治疗组(7例)。结果生后第4天,s PDA组患儿血浆NT-pro BNP水平高于as PDA组,as PDA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7天,s PDA组患儿血浆NT-pro BNP水平高于as PD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 PDA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后第7天血浆NT-pro BNP水平较第4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生后第7天与第4天血浆NT-pro BN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A患儿生后第4天血浆NT-pro BNP水平与动脉导管(DA)直径、左心房/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LA/AO)及DA直径与左肺动脉内径比值(TDD/LPA)呈正相关(r=0.498~0.670,P均??0.05)。生后第4天血浆NT-pro BNP水平预测s PD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CI:0.938~1.000),NT-pro BNP水平在13 964 pg/m L时,诊断s PDA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5.4%。结论 s PDA早产儿血浆NT-pro BN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后下降。第4天血浆NT-pro BNP是预测s PDA的敏感指标,动态监测血浆NT-pro BNP水平变化对指导早产儿PDA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期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选取46例III-IV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期气管内滴入)和对照组(单独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呼吸机主要参数、肺氧合功能主要指标、呼吸机使用情况等。结果显示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单独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更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早撤机、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选取最优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母乳喂养意愿及母亲疾病情况将早产儿分成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并根据家属喂养愿意进一步分为母乳缓慢喂养组(n=49)、母乳快速喂养组(n=29)、配方奶缓慢喂养组(n=42)、配方奶快速喂养组(n=24)。比较四组喂养指标、早产儿并发症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与缓慢喂养组比较,快速喂养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更短,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生率、晚发败血症发生率更低(P<0.05);配方奶喂养组比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更高(P<0.05)。四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期)发生率、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母乳快速喂养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肠外营养使用的时间,降低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喂养不耐受及晚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有利于改善极低出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本院NICU 102例VAP病例进行深部痰培养,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VAP患者中86例痰培养阳性,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3例(82.95%),对β-内酰胺类抗菌素普遍耐药,对丁胺卡那中度敏感,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13例(14.77%),对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对头孢菌素类抗菌素普遍耐药,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2例,对氟康唑敏感.结论 NICU中VAP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两者均对常用抗菌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普遍耐药;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5.
谭若锟  彭华保  龚晓琴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7-158,160
目的探讨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51家基层医院为网络成员单位的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系统,同时不断完善网络体系。2006年1月-2011年12月转运新生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对转运新生儿例数、病种分布、转运途中及住院死亡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月-2012年12月转运危重新生儿数逐年增加,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占同期住院人数的45.93%,第一阶段为39.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转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分别占同期转运新生儿的2_32%、7.21%,较第一阶段下降(分别为19.98%、11.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途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0.28%,低于第一阶段;其住院死亡78例,死亡率为3.70%,低于第一阶段,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日趋成熟,基层网络医院和NICU网络中心的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院前网络体系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成功率和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IRS3(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 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TP、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nBiPAP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分析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缓解率、治疗失败后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观察者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缓解率高于对照组(55.0%比32.5%),治疗失败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12.5%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4度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且效果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9.
刘静  龚晓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8):1058-1059
我院从1996年7月~2002年12月为1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实行了全肺切除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将入住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置管部位分PICC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UVC组(脐静脉置管),对CRBSI的发生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敏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BSI发生率为6.1/1000导管日,其中PICC组为5.3/1000导管日,UVC组为11.8/1000导管日。检出病原菌35株(真菌22株、G^-菌8株、G^+菌5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7株(48.57%),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共5株(14.29%),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株(8.57%)。真菌对两性霉素、氟康唑等敏感性高;G^-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喹诺酮类敏感性高,对氨苄西林及头孢菌素类普遍耐药;G^+菌对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头孢菌素普遍耐药。结论本院NICUCRBS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氟康唑敏感性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