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对不能手术食管癌同期放化疗、单纯放疗不同亚组进行生存分析,明确同期放化疗中获益患者分布,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方法不能手术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共421例,以分期为首要配对因素,从单纯放疗的289例中选择132例,与同期放化疗的132例配对,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失败原因。化疗采用PF方案。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式,总剂量50-64 Gy。寿命表法计算总生存率,并用Wilcoxon检验组间差异。两组急性毒副反应、晚期副反应、失败模式的差异用x2检验。结果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59.7%和54.1%(x2=6.34,P =0.013)。同期放化疗可显著提高KPS评分90、T3、N1、M0期亚组的1年生存率(x2=6.12、3.17、6.08、3.31,P=0.018、0.038、0.019、0.032)。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3-4级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1.2%、28.0%和11.4%、7.6%(x2=4.69、18.87,P=0.026、0.001),其他急性毒副反应、晚期副反应发生率相似(P值均>0.05)。同期放化疗组、单纯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8.5%、66.7%(x2=9.81,P=0.00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7%、12.1%(x2=0.43,P=0.575)。结论同期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率、KPS评分90和T3、N1、M0期亚组的生存率,降低区域失败率,但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且3~4级骨髓抑制、急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来观察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分布,寻求较佳的常规放疗方法。方法: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全腹放疗野分上腹野和盆腔野,两野间衔接方法分为常规和转床转臂架,上腹侧野后界分为椎体前1/4和PTV后缘,采用6MV高能X射线模拟照射,全腹照射总剂量30Gy/20次。结果:上腹野和盆腔野常规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6.2、26.9Gy,转床转臂架后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4.1、28.3Gy。衔接点每周移动1次,衔接处剂量分布更均匀。射野后界在椎体前1/4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仅有82.3%,大部分脾脏在射野外,射野后界在PTV后缘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为98.4%。射野后界应根据病变的侵犯范围而定,可以挡铅保护肾脏,漏照部分可用小野补量照射。结论:全腹放疗时,野间衔接可通过常规衔接和转床转臂架衔接实现,射野后界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的术前时辰化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以时辰给药法行新辅助化疗与常规新辅助化疗治疗Ⅱb、Ⅲ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方法 时辰化疗组用药为顺铂 (DDP) ,给药时间为 4pm ;氟脲嘧啶 ( 5 FU)给药时间为 10pm~ 10am ,在 3am~ 5am给予 5 FU药物总量的 75 %。常规新辅助化疗组所用药物及剂量同时辰化疗组 ,用药时间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 ( 8am~ 5pm)。完成1周期及以上化疗者 ,评价化疗近期毒副反应 ,完成 2周期及以上化疗者评价化疗近期疗效 ;化疗结束后 1月行手术治疗 ,据手术后病理评价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结果 时辰化疗组的临床完全缓解率 (CR) 38.98%VS 2 3.5 %、有效率(RR) 83.7%VS70 .6 %、病理完全缓解率 2 6 .5 %VS13.2 %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 (P <0 .0 5 ) ,时辰化疗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 (P <0 .0 5 ) ,减量化疗周期数、延期化疗周期数及其它近期化疗毒副反应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在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中用FP方案化疗时 ,时辰化疗组的近期疗效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 ,二组的化疗近期毒副反应基本相同 ,在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中可采用时辰化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来观察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分布,寻求较佳的常规放疗方法.方法: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全腹放疗野分上腹野和盆腔野,两野间衔接方法分为常规和转床转臂架,上腹侧野后界分为椎体前1/4和PTV后缘,采用6 MV高能X射线模拟照射,全腹照射总剂量30 Gy/20次.结果:上腹野和盆腔野常规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6.2、26.9 Gy,转床转臂架后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4.1、28.3 Gy.衔接点每周移动1次,衔接处剂量分布更均匀.射野后界在椎体前1/4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仅有82.3%,大部分脾脏在射野外,射野后界在PTV后缘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为98.4%.射野后界应根据病变的侵犯范围而定,可以挡铅保护肾脏,漏照部分可用小野补量照射.结论:全腹放疗时,野间衔接可通过常规衔接和转床转臂架衔接实现,射野后界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高线性密度射线的应用,特别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的放疗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放射副反应的发生率下降、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6.
晚期宫颈癌的根治性放疗方法为体外放疗结合后装治疗,笔者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结合腔内照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7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不能手术的宫颈癌7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体格检查结合盆腔增强CT扫描、纤维肠镜、膀胱镜、腹部B超、胸片和血清学检查等确定无远处转移,其中51例患者接受同期放化疗.患者年龄35~ 76岁,治疗前KPS评分80~100分,盆腔淋巴结转移29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94临床分期标准Ⅱb期49例、Ⅲ期27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9岁,因左下腹痛并左腹股沟肿块1个月余于2010年11月收入我院腹外科.查体:左腹股沟区可触及1个约3.0 cm ×2.0 cm大小、触压疼痛、无红肿和发热的肿物,术前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病变,于2010年11月3日行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中发现左腹股沟区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直径1.5 cm,淋巴结相互融合,与皮肤无粘连,游离并完整切除1枚淋巴结;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见多枚淋巴结融合成团,肿块大小约4.0 cm×3.5 cm,固定,后方可触及血管搏动,切取部分淋巴结组织,术后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酰四氢叶酸、氟脲嘧啶、顺铂组成的方案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初治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用甲酰四氢叶酸、氟脲嘧啶、顺铂组成联合化疗方案LFD,计划每个病人至少用2周期,最多用6周期,观察LFP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化疗的毒副作用。结果LFD方案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有效率为55.3%,1、2、3年生存率为67.3%、42.1%、28.3%;影响疗效的因素为月经状态、转移部位、转移器官数目、是否接受过含蒽环类药物的辅助化疗、术后无复发生存间期;主要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等,心脏毒性轻微,Ⅲ、Ⅳ度毒性发生率低,病人耐受性好,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LFP方案是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有效方案,毒副作用多轻微,特别是心脏毒性小,耐受性好,可做为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9.
小儿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小儿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I期无高危因素18例行睾丸高位切除术后密切随访(A组);I期有高危因素和Ⅱ期31例分为13例行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加不规则化疗(B组),10例行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加规则化疗(C组),8例行睾丸切除加规则化疗(D组)。结果:A组、B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D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D组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小、分期早预后好,I期有高危因素及Ⅱ期者应行与化疗的综合治疗,有效联合化疗可代替常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分级神经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IMRT)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53例高分级神经胶质瘤术后患者接受IMRT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放疗方案为IM-RT,同期加量,PTV2处方剂量50.4 Gy/28f,PTV1处方剂量58.8 Gy/28f,PTVtb处方剂量61.6 Gy/28f,PGTV处方剂量64.4 Gy/28f。在放疗期间每天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放疗结束休息4周后循环口服化疗,放疗后的第1个疗程每天口服150 mg.m-2,连续5 d,第2个疗程起改为每天口服200 mg.m-2,28 d为1个疗程,计划接受4个周期辅助化疗。记录治疗反应,计算总生存率和局部无进展生存率。结果:本组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多为1~2级,无4级以上反应,有3例发生后期放射性脑损死。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5%,52.8%和39.6%,1,2和3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7.9%,45.3%和35.8%。结论:术后IMRT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高分级神经胶质瘤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急性不良反应轻微,晚期不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