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了提高对糖尿病(DF)的认识,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探索糖尿病足病的诱因及最佳治疗方法。观察治疗63例DF患者,其主要诱因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均为足部溃病变的基础。方法:62例DF病人大部分进行了彬肱指数AIBI)测定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本组均给予降糖(胰岛素)对症及支持疗法;足量高效联合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坏疽局部及时减压清创,保持创口湿润环境;扩血管抗凝,营养神经药物及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中药口服。结果:本组3例截肢,8例截趾,2例转上级医院行自体大隐静脉搭桥再造胫一腓动脉旁路术,其余49例全部治愈。结论:62例DF患者发病都有明确诱因,肢端神经病变对温、痛觉感知缺失,破坏了正常防御功能所致占本组病例85%(穿新鞋不合适的挤压伤,自发性水疱破溃、烫伤、剪甲伤、皮肤皱裂、脚癣感染等),周围血管病变,通过本组病例观察结果表明,最易发生于膝以下的胫腓动脉,胫动脉狭窄多见,下肢中膜动脉钙化更为突出,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占本组病例的30%,周围血管狭窄乃至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是导致截肢及久不愈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激肽系统及治开的药理作用 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激肽系统(KK系统)由激肽原、激肽原酶、激肽和激肽酶构成。在血浆中,高分子量激肽原在血浆激肽原酶作用下生成缓激肽;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证实,缓激肽和胰激肽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生8周时,胰激肽原酶的活性明显改变,而至18周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性发育异常是一组多基因介导的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学病因异常复杂,但临床表型的多样化,导致临床实践中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先天性疾病的诊断领域,本研究利用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诊断为性发育异常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初步探讨性发育异常的分子病因,探索分子诊断技术用于性发育异常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22例患儿临床诊断为性发育异常,取全血2 ml并获取DNA.其中5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已知的性发育异常相关基因,另17例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可能的基因变化.检测结果再采用一代的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于阳性发现患儿,取其父、母全血各2 ml,采用Sanger测序探究基因变化来源.结果 5例基因芯片检测患儿中,1例卵睾型性发育异常存在17号染色体中SOX9基因重复(Chr17:70,117,161-70,122,560).其余行全外显子测序17例患儿中5例发现阳性基因变化.这5例致病性基因变化分别为:1例肾上腺发育不良存在DAX1基因错义突变(c.871T>G,p.W291G),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为CYP21A2基因中2个致病性无义突变(c.292+ 1G>A,c.293-13 A/C>G),1例Charge综合征为CDH7基因移码突变(c.2916_2917delGT;p.Gln972HisfsX22),2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分别存在AR基因错义突变(c.2612C>T;p.Ala871Val) AR基因错义突变(c.528C>A;p.Ser176Arg).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发现可导致性发育异常的基因突变,可帮助明确病因,提高了诊断精准度.分子诊断技术在性发育异常诊断中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