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和年轻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0例,根据年龄分为年轻组(146例)、高龄组(62例)和对照组(112例),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点、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的患者在年轻组、高龄组和对照组分别占45.2%,17.7%和23.2%(P=0.000);以心绞痛起病的患者中1周内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分别占47.2%、14.3%和40.0%(P=0.01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5%和1.9%(P=0.000);高血压患者在3组中分别占40.4%、67.7%和56.3%(P=0.001);吸烟患者分别占71.2%、22.6%和55.4%(P=0.000);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占1.4%、16.1%和2.7%(P=0.000);住院病死率分别占0、6.5%和0.9%(P=0.003)。结论年轻患者多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高龄患者病变复杂,合并多系统疾病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9月,共7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抽吸器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情况从同期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选取35例条件相匹配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资料、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结果抽吸器组支架直接置入率高(P=0.009),远端栓塞发生率低(P=0.046),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值小(P=0.004),心肌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高(P=0.04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抽吸器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住院期间和中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CS患者中,急诊PCI时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微灌注,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兔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支兔采用结扎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对照组,动员组(n=10)心梗后3h开始皮下注射G CSF30μg·kg 1·d 1,对照组(n=10)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使用5d。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及血液动力学测定了解心脏功能变化,取心脏作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心梗后5周,动员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与1周时相比明显增加,而且与对照组相比,EF值、左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和dp/dtmax均有显著变化。在心肌梗死区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正常心肌组织则没有,动员组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有新生的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结论:G- CSF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能通过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可能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 1995~ 2 0 0 3年共18例左主干病变患者 ,男 15例 ,女 3例 ,年龄 4 4~ 70 (平均5 6 .94± 9.2 8)岁。所有的患者均因心前区疼痛入院 ,其中 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 ,1例为稳定型心绞痛 ,其余 15例均因不稳定心绞痛入院治疗。 10例合并高血压 ,4例合并糖尿病 ,5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导致管腔狭窄≥ 75 %。 5例患者曾接收外科搭桥手术 ,术后平均 16 .3个月时 (2~ 5 2月 )进行介入治疗。1.2随访 2 0 0 3年 12月份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 ,存活的15例左主干病…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脂蛋白抑制L-选择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 HDL 保护冠心病的机制。方法 冠心病患者 30例 ,健康对照组 19例 ,分别测定两组血清中可溶性 L-选择素 (L- selectin)和 HDL。结果  1冠心病组 HDL 水平 [(0 .74± 0 .33) mm ol/ L]较对照组 [(1.4 5± 0 .37) mm ol/ L]明显降低 (P<0 .0 5 ) ,而可溶性 L- selectin冠心病组 [(1.34± 0 .36 ) μg/ ml]较对照组 [(1.0 5± 0 .39)μg/ ml]明显升高 (P<0 .0 5 )。 2 4 9例受试者的可溶性 L - selectin和 HDL两者间呈明显负相关 (r=- 0 .88,P<0 .0 0 1)。结论  1冠心病组 HDL较对照组低 ,符合 HDL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理论。可溶性 L - selectin在冠心病组较对照组高表明 L - selectin参与冠心病的发作。 2 HDL与可溶性 L - selectin间有明显负相关性 ,表明HDL 有可能通过抑制 L- selectin激活而起心血管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12月~2006年8月接受PCI的77例左主干病变的病例资料,2006年8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即刻成功率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0.5~54(12.95±10.31)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支架内无狭窄;20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术后30天出现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0例分别在1~12个月造影时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其中4例发生在左主干支架内,其余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远端,并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余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1例复发心绞痛,接受药物治疗。结论对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地尔硫的药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相比,对于抑制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7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包括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地尔硫草1组(D1组)、地尔硫草2组(D2组)、地尔硫 3组(D3组).假手术组:心脏只穿针不结扎;对照组:再灌注前由右颈动脉插管至主动脉窦部,注射0.9%生理盐水0.4ml,再灌注3 h;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缺血45 min后给予4轮30 s缺血、30 s再灌注处理;地尔硫草1组(D1组):再灌注前30 s注射50%地尔硫革注射液700μ/kg,2 min内注射完毕;地尔硫 2组(D2组):首次注射同D1组,之后以5μg/(kg·min)的速度维持推注2 h;地尔硫 3组(D3组):首次注射后以10μg/kg·min)的速度维持2 h.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3 h后地尔硫各组心肌坏死面积显著减少、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水平较低、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高,作用强度与缺血后处理组相近,D2组、D3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在急性心肌缺血充分再灌注前,应用地尔硫行药物后处理,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减低心肌组织内自由基水平,作用效果与灌注时限、剂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中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的53例患者,共62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除常规CAG检查外,均行IVUS检查,根据主支(MV)和分支(SB)开口的斑块特点和分布进行病变类型的归纳与分类。结果分叉部位93.55%的MV斑块和98.39%的SB血管开口病变为偏心性斑块,斑块最大厚度呈相向存在或外侧壁分布的比例为77.42%。分叉部位共有6种主要病变类型:A型,MV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叉脊对侧,占90.32%;B型,MV有向心斑块但未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对侧主支上有斑块,占1.61%;C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支侧分叉脊的对侧,占1.61%;D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3.23%;E型,MV的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血管开口有向心性病变,占1.61%;F型,MV的偏心斑块最大厚度位于SB侧,且斑块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1.61%。累及到分叉脊处的病变仅6.4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IVUS分型不同于传统的CAG分型。病变的偏心性和外侧壁分布以及分叉脊的低病变率是IVUS分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冠状动脉主支置入支架后边支狭窄通常会加重,斑块移动是主要的机制,严重者甚至导致边支急性闭塞或急性心肌梗死[1].轻者只有心肌酶的升高,但如果累及的分支较大可以导致死亡.因此,防止边支急性闭塞非常重要.既往的方法是分别在主支和边支放置导丝,边支导丝占据很小空间但足以防止边支闭塞,造影时边支仍然显影,这使术者有足够的时间将导丝从支架穿到边支,避免边支完全闭塞[2].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导丝从支架穿到边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且导丝长时间的操作会导致边支的损伤甚至完全闭塞.李成祥等曾经在会议上报告,他们设想在发生闭塞时迅速套上球囊进行扩张.但是潜在的问题是,主支支架后球囊不易穿过边支.我们设想如果事先预置球囊,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以马上进行球囊扩张,甚至可以进行反压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