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胆道恶性肿瘤(BTC)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寻找BTC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收集行CT、MRI、PET/CT检查的153例BT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BTC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结果肝内胆管癌、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前三位均为腹膜后、肝门区、心膈角;胆囊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前三位是腹膜后、肝门区、胰头后方;远端胆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前三位是腹膜后、胰头后方、肝门区。 结论不同BTC类型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但均以腹膜后淋巴结引流区转移率最高。在放疗靶区设计时,应重视高危淋巴结引流区。  相似文献   
2.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的常见病。1965年以来,我们应用自拟的调节丸治疗本病400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兹整理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45例,女性255例;10—20岁50例,21—30岁100例,31—40岁150例,51—60岁85例,61—80岁1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疗效、安全性及相关经验。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诊治并完成IMRT的高危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4例,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放疗剂量、放疗次数、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反应、生存情况,分别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24例患儿均接受IMRT,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3)个月,中位年龄59个月;原发瘤灶23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纵隔。放疗时患儿中位年龄41.5个月。放疗辐射剂量范围为14.4~36.0 Gy,平均剂量为(22±3)Gy,每日剂量为1.8~2.0 Gy,总次数8~20次,平均次数11.9次。其中6例接受了残留灶或转移灶放疗。放疗过程中3例出现咳嗽,2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呕吐。放疗后2周,血肌酐范围值2.3~70.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范围值9.1~65.3 U/L,放疗开始后1~2周出现骨髓抑制Ⅲ度10例,Ⅳ度2例;放疗开始后3~4周出现骨髓抑制Ⅲ度4例,Ⅳ度1例。随访中位时间为13.5个月,其中23例(96%)疾病稳定,1例死亡,截至随访日期,未发现第2次恶性肿瘤及脏器功能异常。结论 IMRT能有效提高神经母细胞瘤局部控制率。IMRT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5.
分泌性蛋白SPLUNC1对上呼吸道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SPLUNC1重组蛋白,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杀菌/抑菌功能,并进一步研究其机制是否与SPLUNC1蛋白结合细菌脂多糖有关,从而为其将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将SPLUNC1克隆入pCMV-tag4A哺乳动物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鼻咽癌HNE1细胞株;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其处理从患者上呼吸道分离的绿脓杆菌,比较转染SPLUNC1基因的细胞培养上清与转染空白载体的细胞培养上清对细菌克隆形成率的影响。同时将脂多糖包被96孔板,与SPLUNC1蛋白共同孵育,ELISA法检测SPLUNC1是否与细菌脂多糖结合;利用FITC标记的脂多糖干预转染SPLUNC1基因及空白栽体的细胞,观察细胞内脂多糖与SPLUNC1的结合作用。结果:转染SPLUNC1基因的细胞培养上清能显著抑制绿脓杆菌在LB软琼脂板上形成集落;体外试验表明,SPLUNC1能与细菌脂多糖结合,但结合效率低:HNE1细胞经转染SPLUNC1后,细菌脂多糖摄取明显增加。结论:重组SPLUNC1蛋白能经转染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液中,具有结合细菌脂多糖,杀灭或抑制上呼吸道绿脓杆菌的功能,从而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5HT-3受体拮抗剂及激素防治中高度致吐风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73例接受中高度致吐风险化疗方案恶性肿瘤患者194个化疗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5HT-3受体拮抗剂及激素或联合奥氮平防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照组为5HT-3受体拮抗剂加激素,采用化疗前托烷司琼5mg静滴或阿扎司琼10mg静滴或帕洛诺司琼0.25mg静推,d1-3,激素为地塞米松10mg静滴,d1-3.观察组每天加服奥氮平10 mg,d1-4.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98个化疗周期,对照组38例患者96个化疗周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平均恶心呕吐症状积分(7.84±2.13分)低于对照组(9.11±1.9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性期CINV的完全缓解率(62.2%vs 52.1%,P=0.15)及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延迟期CINV的完全缓解率(66.3%)和有效率(93.9%)均高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47.9%)和有效率(75.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爆发性呕吐发生率(45.9%)显著低于对照组(71.9%);对奥氮平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ECOG评分为0-1分肿瘤患者发生呕吐的风险是2分患者的3.56倍,年龄<60y的患者发生呕吐的风险是年龄≥60y患者的2.61倍(95%CI:1.14-5.95,P=0.02),性别、肿瘤类型对呕吐的发生无影响;两组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观察组嗜睡的发生率(19.4%)高于对照组(3.1%),而失眠的发生率(7.1%)则低于对照组(38.5%),均有统计学差异;组间头晕、乏力、便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奥氮平联合5HT-3受体拮抗剂及激素防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延迟性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肝外胆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9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因肝外胆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行同步放化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术后切缘、糖类抗原19-9(CA19-9)、手术至复发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I)、同步放化疗后1年和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后,疾病控制率为9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3.5个月,中位生存期22.2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0.0%和76.7%,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7%和3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CA19-9 ≤ 37 u/ml和DFI > 12个月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较高(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CA19-9 > 37 u/ml[R=21.686(95% CI:4.327,177.158)]是1年无进展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 <0.05);CA19-9 > 37 u/ml[R=12.056(95% CI:2.407,60.396)]和DFI ≤ 12个月[R=0.190(95% CI:0.040,0.913)]是2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作为挽救治疗手段在局部复发的肝外胆管癌术后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自75年2月至80年8月,我先后用针刺治疗缺乳症200例,均获显效。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取穴:合谷、曲池、肝俞、脾俞、乳根、血海、足三里。手法: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不虚不实者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勾画和在自动勾画的基础上进行手动修改的勾画对腮腺浅叶的分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某院肿瘤科进行放射治疗的80例患者,均由高年资临床医生进行手动腮腺浅叶勾画,之后将其分为训练组(60例)和验证组(20例)。首先将训练组的患者数据导入AccuLearning进行训练学习得出算法模型;然后将算法模型导入自动勾画软件中对验证组进行自动勾画以及在自动勾画的基础上由低年资医生进行手动修改的勾画;最后以高年资医生所勾画的结构作为参考,通过相似性差异、重合性差异以及位置差异等评估勾画的准确性,并通过比较勾画时间评估自动勾画的效率。结果:以高年资医生的勾画作为参考,单纯的自动勾画相似性系数可达0.8,勾画时间缩短83.7%,但腮腺浅叶的边缘重合性较差;通过低年资医生修改的自动勾画相似性系数约为0.9,勾画时间缩短26.6%,腮腺浅叶的边缘重合性较好。结论:对于腮腺浅叶,单纯的自动勾画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取得较好的准确性,但是由于腮腺浅叶边界的一致性较差,医生对于自动勾画后轮廓的审查和手动修改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