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行为及前额叶皮质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束缚应激组,每组8只。将束缚应激组大鼠放入特制的束缚器中限制其活动,6k/d,连续21d。比较应激前后大鼠旷场行为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的改变,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应激后大鼠前额叶皮质P—ERK1/2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行为学改变:应激后,束缚应激组大鼠的水平活动度[(4265±864)mm]少于正常对照组[(8562±502)mm],中央停留时间[(39.1±4.3)s]长于正常对照组[(24.6±1.6)s],均P〈0.01;束缚应激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目标象限活动时间[(57.2±1.7)s]和穿越站台次数[(2.0±0.8)次]均少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0.7±3.6)s和(6.2±1.0)次;均P〈0.01]。(2)p-ERK1/2蛋白水平:应激后束缚应激组吸光度(A)值[(0.767±0.006)]低于正常对照组[(0.813±0.015);P〈0.05]。(3)p-ERK1/2阳性细胞数:应激后束缚应激组[(76±5)个]少于正常对照组[(110±14)个;P〈0.05],且树突染色浅淡。结论 慢性心理应激明显影响动物的活动度和记忆能力;前额叶皮质中p-ERK1/2表达的减少,提示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应激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SARS相关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防治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是一种以肺部炎症为主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可能由新型冠状病毒所致。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 ,自 2 0 0 2年末 ,数月之间便扩散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并引起流行地区公众和患者严重的心理恐慌。不少患者在隔离诊疗期间出现以焦虑、抑郁、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幻觉妄想或以谵妄状态为主要形式的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和行为异常 ,即SARS相关精神障碍 (SARS relatedmentaldisorders)。不少患者或疑似病例情绪焦躁、观念极端、言行失控 ,甚…  相似文献   
3.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脑膜炎中的病原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脑膜炎多重PCR检测系统,以在一次扩增中快速、特异地同时检出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用于脑膜炎病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根据新型隐球菌URA保守序列、脑膜炎双球菌基因组中特定的H.8外膜蛋白基因序列、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的IS986插入基因序列片段,分别设计出3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出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果 应用多重PCR反应体系,对引物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引物之间不会因相互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我重PCR扩增的预期结果为:单一菌感染出现一条特异性扩增区带;混合感染应出现2条或3条特异性扩增区带,经实验达到预期的扩增结果;对15份已明确诊断的脑脊液标本,分法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目的片段。符合率达100%,对20例临床脑脊液标本的PCR扩增结果分别为:新型隐球菌15%(3/20)、结核肝菌20%(5/20)、脑膜炎双球菌10%(2/20)。结论 多重PCR有效地为临床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以及原因不明的脑膜炎患的快速诊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有效地减少了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更提高了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作用基础上联合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ECT组与rTMS组,各36例,分别给予利培酮(起始剂量3 ml/d,最大剂量6 ml/d)联合MECT或rTMS,在治疗1、2、4及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并且在2周末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8周治疗后,MECT组与rTMS组的有效率之间(72.22%比6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7,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各阶段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末时评估,MECT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25例)明显高于rTMS组(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08,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MECT或rTMS对精神分裂症状的疗效相当,而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疾病,预防复发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国内外治疗指南中推荐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为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且目前已积累一定的研究数据。由于治疗指南更新的相对滞后,针对长效针剂的实际临床应用尚不能及时在指南中全面体现。基于此,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5位精神科专家组成了本共识的专家组,在系统总结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基础上,针对临床实践者最关注的长效针剂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包括适用患者人群、用法用量、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特殊人群使用以及使用全程中的医患沟通要点给予了合理阐述,以期帮助医生在实践中规范合理地应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不仅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还可能加重精神疾病症状和增加复发风险,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增加额外的个人和社会医疗负担。多种疾病相关因素和治疗药物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有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需要全面评估和正确防治以改善预后。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发起,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指南,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提出临床管理流程建议。本共识的管理建议由精神科专家和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以期为精神科医生规范化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急性强迫游泳(FST)以及单次延长的应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分别模拟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利用FST中不动时间作为应激障碍指标,评价两种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帕罗西汀或西酞普兰对ASD和PTSD可能的预防作用。大鼠经过或不经过SPS处理(包括2h束缚,20min FST,休息15min后乙醚麻醉至意识丧失)后,每天通过饮用水给予不同剂量的帕罗西汀(20或40mg/kg)、西酞普兰(20或30mg/kg)或者正常进食水,连续14d后进行20minFST,计算该期限内每5min的不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对动物行为的影响。SPS14d后大鼠的不动时间显著延长(0~5min:P<0.05,vs正常大鼠;5~10min:P<0.01,vs正常大鼠)。连续给予14d20mg/kg帕罗西汀显著缩短动物的不动时间(0~5、5~10和10~15min:P<0.05,vsSPS大鼠)。40mg/kg帕罗西汀以及20/30mg/kg西酞普兰显著缩短0~5min内的不动时间(P<0.05,vsSPS大鼠),但对其余时间点的不动时间没有影响(P>0.05,vsSPS大鼠),相反,40mg/kg帕罗西汀预处理还导致动物在15~20min内的不动时间显著延长。正常大鼠经过14d帕罗西汀或西酞普兰预处理后,0~5和5~10min的不动时间与饮用水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较低临床剂量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都可以用于预防ASD,较低剂量帕罗西汀预防PTSD的效果明显好于西酞普兰,同时我们的实验结果还提示对于ASD或PTSD的预防来说,增大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并不一定能取得期望的增加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氟西汀平行对照、剂量固定的多中心研究。受试者分别口服度洛西汀肠溶胶囊60 mg·d~(-1)或氟西汀胶囊20 mg·d~(-1),共观察6 wk。结果意向性分析集(ITT)抑郁症病人238例,其中度洛西汀组(试验组)117例和氟西汀组(对照组)121例。符合方案集(PP)病人228例,其中试验组111例,对照组117例。根据PP样本,治疗6 wk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17项总分减分值分别为(15±s 5)分及(16±6)分,与基线相比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2%和88.0%,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对照组为24.8%,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疗效均与氟西汀相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期强迫游泳后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以及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及强迫游泳组(FST组),利用MORRIS水迷宫来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中在应激结束后第1,7,14,21天进行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第2,8,15,22天进行大鼠记忆能力测试,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来测定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训练中,应激结束后第1天的第4,5组实验的上台潜伏期[(12.57±2.17)s;(14.56±2.17)s]低于CONTROL组大鼠[(29.13±5.04)s;(26.13±5.04)s](P<0.05);第7天FaT组大鼠的第1,3组实验的上台潜伏期[(16.88±2.82)s;(13.33±1.57)s]低于CONTROL组大鼠[(35.04±4.53)s;(23.66±4.04)s],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间探索试验中,应激结束后第2天和第8天FST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和穿台次数显著高于CONTROL组(第2,8天均为P<0.05).在应激结束3周后,CONTROL组和FST组大鼠的上台潜伏期和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以及穿台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第1次P3T后大鼠的开臂停留时间[(2.48±2.22)s]显著短于CONTROL组[(40.82±8.33)s],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开臂进入次数也显著少于CONTROL组(P<0.05),这种差异持续到应激结束后第1天.应激结束7d后2组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已经基本一致.(3)旷场实验:应激结束后第1天和第7天的FST组大鼠的水平活动度和活动次数均显著少于CONTROL组(P<0.05).结论 慢性强迫游泳可以提高大鼠短期的空间学习、记忆,但并不影响大鼠长期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以使动物产生焦虑抑郁样行为但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中枢兴奋性药物莫达非尼对睡眠剥夺(SD)应激条件下主观嗜睡程度和生命体征的影响,为此药在我军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对象为某军队院校18名健康男性学员,在2次睡眠剥夺实验中交叉服用莫达非尼和安慰剂,睡眠剥夺时间从第1天的07:00到第3天的07:00,并于第2天的0:00、12:00和第3天的0:00分别服用莫达非尼100mg或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设计给药。SD期间进行斯坦福嗜睡量表测试。另外,在SD前后观测基本生命体征和血常规进行用药安全性的评估。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莫达非尼对基本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莫达非尼组的斯坦福嗜睡量表分值在睡眠剥夺期间较安慰剂组差异显著[(3.16±0.05)分vs(4.01±0.06)分,F=104.902,P<0.01],也存在时间主效应(F=20.699,P<0.01)和交互作用(F=3.438,P=0.565)。结论莫达非尼能明显降低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主观嗜睡感,同时对身体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