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低反应)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2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PCI术后及随访期1个月分别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PG)检测,观察院内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行ROC曲线分析,以最佳预测值分为血小板正常反应和血小板低反应组,观察组间MACE发生情况。结果 ROC曲线提示术后ADP-PG≥47.5%为血小板低反应组(曲线下面积=0.66,95% CI:0.57~0.75,P<0.01),共有81例(29.1%)患者;院内及6个月随访期共发生MACE39例(14.0%),随访期MACE发生率在血小板正常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分别为4.6%(9/197)和11.1%(9/81),OR=2.61,P=0.04,低反应组更容易出现MACE。围术期心肌梗死在两组间分别为6.6%(13/197)和14.8%(12/81),OR=2.46,P=0.03,血栓性事件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术后血小板低反应与PCI术后缺血性事件高发生率相关,监测ADP-PG对发现PCI术后高危人群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T分型与耐药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国 4个省市自然人群中学龄儿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groupAofStreptococcus,GAS)T分型与耐药关系。方法 T凝集法将GAS进行T分型 ,再用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测试江陵 5 7株、丰满 95株、重庆 71株、广州 397株GAS。结果 不同T型的GAS对红霉素、氯林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对红霉素耐药率高的菌型依序为T4、T1、T11、T6、T12 ;对氯林可霉素耐药率高的菌型为T1、T12、T6 ;对四环素耐药率高的菌型为T11、T3/B、T12、T4、T1。除广州农村外 ,各地的优势菌型为T1型 ,但不同地区T1型GAS的耐药率有差异 (P <0 .0 1)。结论  4个省市自然人群儿童中携带的GAS对红霉素、氯林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与T型有关 ,不同T型的GAS耐药率不同 ;同一T型GAS的耐药性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在50岁以下的停经与未停经的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年龄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住院患者共173例,按月经情况分为停经组与未停经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未停经组年龄小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5±5.6)岁vs.(48.4±2.1)岁,P<0.05];两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停经组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vs.0,P<0.05;62.1%vs.42.4,P<0.05);空腹血糖浓度高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7±2.30)mmol/L vs.(5.40±0.90)mmol/L,P<0.05]。未停经组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低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31)mmol/L vs.(1.02±0.28)mmol/L,P<0.05],而两组其他血脂成分(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10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蛋白阳性患者比例、血清尿酸及血清肌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停经组患者左前降支及其分支受累率明显高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51.5%,P<0.05);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也比停经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vs.6.1%,P<0.05)。结论年龄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未停经患者比停经患者年轻,有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比已停经患者多。未停经患者比已停经年轻女性冠心病患者高危,需要及时识别并积极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测定方法对诊断风湿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抗DNA酶B微量法和自制试剂测定急性风湿热87例、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202例病人血清的抗DNA酶B抗体,与抗溶血素O抗体(ASO)对照研究。结果在急性风湿热组,抗DNA酶B阳性占724%,和ASO测定阳性678%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组,抗DNA酶B阳性占837%,明显超过ASO的470%阳性,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抗DNA酶B试验结合ASO测定,在急性风湿热组和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组的阳性例数分别占908%和886%。结论抗DNA酶B试验对急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与ASO结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纽扣式补片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1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纽扣式补片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及总结其经验。方法 :采用经导管纽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113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45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45例 ,室间隔缺损 (VSD) 2 3例。结果 :ASD、PDA、VSD成功率分别为 10 0 % (4 5/45例 )、95.6 % (4 3/45例 )和 83.0 % (19/2 3例 ) ,总成功率为 94 .6 %。手术并发症主要见于 VSD患者 ,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 2 6 .4 3% (6 /2 3例 )。结论 :纽扣式补片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 ,即时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抗DNA酶B在风湿热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抗DNA酶B在风湿热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预测某一地区风湿热(RF)流行状况简便的方法。方法 对广东216名在乡学龄儿童血清抗DNA酶B和抗链球菌深血素“O”(ASO)水平进行为期1周的动态观察;另外在5个不同地区中,各抽取100名学龄儿童在同一季节进行抗DNA酶B水平横贯面的调查,结果与同期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RF/RHD)发患病率对照研究。结果 抗DNA酶B水平呈秋、冬、春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与RF发病率的季节性分布规律一致(r=0.913,P〈0.05)。抗DNA酶B水平高的地区,其RF/RHD发患病率高,反之则低(r=0.952,P〈0.05)。结论 测定某一地区学龄儿童血清抗DNA酶B水平,可作为该地区RF/RHD流行水平的初步估测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基因分型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1988~1994年度.从广东城市和农村,1993~1994年度,从湖北、吉林9~11岁学龄儿童分离的179株GAS进行RAPD分析。结果 ①同一T型的菌株有特征性条带,但有些亚型带型间差异较大:②不同T型间可有相同的带型;③分型率比T分型高,达到96.6%;④有主导RAPD型菌株流行的情况存在。结论 RAPD方法对GAS分型及流行病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区别同一血清型不同地区来源的GAS。  相似文献   
10.
四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太明  黄震东 《广东医学》1997,18(10):697-698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链)的鉴定通常按照传统的兰菲氏经典分组方法来确定,也有的实验室采用杆菌肽试验来作推测性的A链鉴定,然而杆菌肽试验需要纯培养来确定,意味着在初级分离β-溶血性链球首后仍需要18~24小时培养才能初步推测性鉴定A链,并且该法存在一定数量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本研究应用葡萄球菌蛋白A(SPA)-协同凝集试验和胶乳凝集试验两种方法快速鉴定A链,并与兰菲氏分组和杆菌肽试验对用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1A链标准菌株32132A: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世界卫生组织(WHO)链球菌研究和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