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治疗前后肌肉组织变化。方法对1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随访10年,比较左卡尼汀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变化,并行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患者具有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主要表现,四肢乏力、抬头费力、吞咽困难等;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观察可见大量脂质沉积;ETFDH基因突变分析呈杂合突变。经左卡尼汀治疗数年后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肌肉组织活检呈正常形态。结论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经适当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可完全缓解,而且可逆转肌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璟  莫桂玲  苏志坚  许华  郑青 《山东医药》2010,50(21):35-36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胞外段—IgG Fc(sRAGE-IgG Fc)融合蛋白对糖尿病(DM)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DN)组、洛汀新组、sRAGE-IgGFc 4 mg/kg组、sRAGE-IgG Fc 6 mg/kg组、sRAGE-IgG Fc 9 mg/kg组各10只。以左肾切除、高糖、高脂饲养及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 ,建立DN模型。检测各组非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血脂、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观察其肾组织变化。结果与DN组比较,sRAGE-IgG Fc用药组、洛汀新组的Scr、BUN、Ccr、UAER等指标均明显降低,肾脏病变不同程度地减轻(P均〈0.0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间FPG、INS、血脂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sRAGE-IgG Fc融合蛋白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sRAGE-IgG Fc融合蛋白对DN大鼠的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功能与洛丁新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例丙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丙酸血症患儿的病例资料及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测和基因突变特点。结果例1患儿,男,11 d,因“呕吐、气促”3 d 入院,新生儿期发病,入院后遗传代谢病筛查发现丙酰肉碱增高,丙酰肉碱/乙酰肉碱增高,尿有机酸分析发现甲基枸橼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3-羟基丙酸增高,诊断为丙酸血症,治疗过程中表现为反复感染,骨髓抑制,生物素治疗有效,随访过程中发现丙酰基肉碱水平较高,高甘氨酸血症,限制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饮食后丙酰基肉碱下降的同时易发生支链氨基酸的缺乏;虽然积极治疗仍表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基因检测患儿PCCB c.1301C>T p.(Ala434Val)纯合突变,父母为PCCB c.1301C>T p.(Ala434Val)杂合突变。例2患儿,女,7个月,因“呕吐伴代谢性酸中毒”入院。婴儿期发病,入院经检测诊断丙酸血症。患儿表现较例1患儿轻微,无反复感染,无骨髓抑制。随访过程中发现丙酰基肉碱水平较例1患儿明显偏低,有高甘氨酸血症,限制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饮食后丙酰基肉碱下降的同时不易发生支链氨基酸的缺乏;运动发育正常,精神及语言发育稍落后,检测到 PCCB 基因的一个纯合突变:c.167_179del13insC p.(Asp56_Lys60delinsAla),其父亲、母亲各检测到一个杂合突变。结论2例丙酸血症患儿中,新生儿期发病、反复感染、骨髓抑制、高丙酰基肉碱水平,饮食控制中易发生支链氨基酸的缺乏,提示病情预后不佳,容易发生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目前报道2例(含本例)基因突变为 PCCB c.1301C>T p.(Ala434Val)纯合突变,均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儿发生的DMD基因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进行报道,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对DMD患儿进行DMD基因分析。结果 MLPA技术检测到患儿DMD基因67号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通过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证实患儿发生的是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结论 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是一种新突变,此突变可能与DMD疾病发生及智力障碍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例中国人少见的β-珠蛋白突变型——[β43(CD2)Glu→Lys]。方法表型分析采用常规红细胞指数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技术;采用寡核苷酸探针法(PCR/ASO)检测中国人常见17种β-地贫基因突变;最后将β-珠蛋白基因全长DNA克隆测序分析其基因突变及基因型。结果反向点杂交筛查未发现已知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通过DNA直接测序分析,发现该先证者携带有1个异常血红蛋白突变型[β43(CD2)Glu→Lys]基因。结论 [β43(CD2)Glu→Lys]基因是我国罕见的1种异常血红蛋白突变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个家系7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之临床特点和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酸性α-葡糖苷酶(GA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7例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系,年龄13~31岁、发病年龄6~17岁、初诊年龄12~29岁、明确诊断年龄12~30岁;首发症状为肢带肌萎缩、无力,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0~5.27 nmol/(mg·h)。GAA基因突变分析共发现14种突变,其中2种为新突变位点(Q81X和c.1355_1356delC)、2种假缺陷等位基因位点(G576S和E689K)、8种多态性位点和2种已知的致病突变位点(W746C和D645E)。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对糖原贮积病Ⅱ型之诊断时间存在明显的延误,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在明确诊断糖原贮积病Ⅱ型或判断预后时,应结合临床病史、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检测和GAA基因突变分析。糖原贮积病Ⅱ型之临床表型具有异质性,在GAA基因型相同的情况下,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间可存在疾病进程和严重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儿童Gitelman 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 GS)是一种由编码肾脏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a-Cl cotransporter, NCCT)的SLC12A3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文中旨在探讨基因突变在鉴别诊断儿童G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GS的儿童,采用一代测序法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 MPLA)对基因突变位点进行研究。结果2例患儿基因检测发现1例男性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的复杂杂合突变即c.1964G>A, p.(Arg655His)联合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1例女性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即c.2543A>T,p.(Asp848Val)和c.976delG,p.(Val326fs)突变;其中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c.2543A>T,p.(Asp848Val)突变为发现的新突变位点。结论基因诊断是重要确诊手段,儿科医师需要提高认识,以防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检测DMD基因单个外显子缺突变失的准确率,为DMD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0年送本实验室进行DMD基因检测的血样185例,提取外周血DNA,以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提供的DNA质控品分别为阴性和阳性对照,联合应用MLPA技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其DM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