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以及三者联合应用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脑病组33例和非胆红素脑病组129例)的血清胆红素峰值、aEEG监测、BAEP检查及三者联合检测结果 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TSB水平、aEEG监测、BAEP检查以及三者联合应用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0.738、0.767、0.925,在最佳临界点,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1%(78.15%)、87.88%(59.66%)、65.52%(87.91%)、93.10%(82.42%);ROC曲线显示三者联合应用所得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其诊断敏感性联合特异性的综合评价优于单一检测方法.结论 TSB水平、aEEG、BAEP方法在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者联合诊断更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研究自行制定的早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早期干预+出院后早期干预的早期神经发展计划,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治疗的204例早产儿(28周≤胎龄<34周)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监护人是否同意对早产儿实施早期神经发展计划,将其分为干预组(n=113,接受NICU内早期干预+出院后早期干预措施)和对照组(n=91,仅接受出院后常规随访指导)。对2组早产儿出院后均定期随访,直至其校正胎龄12个月龄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儿不同校正胎龄的神经发育评估指标异常率,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查日期:2017年2月27日),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轻度窒息及Ⅲ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组患儿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患儿校正胎龄40周时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NBNA)评分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以及校正胎龄1、3个月龄时的全身运动(GMs)评估异常率,分别为15.0%、15.0%、13.3%、12.4%、9.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4%、26.4%、24.2%、23.1%、22.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χ2=4.029、P=0.045,χ2=4.035、P=0.045,χ2=4.051、P=0.044,χ2=5.863、P=0.015)。③2组患儿校正胎龄34、37周时的aEEG异常率,以及校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MRI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干预组患儿校正胎龄6、12个月龄时的《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适应行为及个人社交行为5项能区发育异常率,分别为7.1%、6.2%,8.8%、7.1%,6.2%、6.2%,8.0%、6.2%,9.7%、7.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16.5%,19.8%、17.6%,18.7%、17.6%,17.6%、15.4%,20.9%、18.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采取本研究自行制定的早期神经发展计划,对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较仅接受出院后常规随访指导的早产儿,可更好促进其中脑损伤高危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胃肠道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经鼻胃管喂养健康早产儿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早产儿常规喂养,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吮吸,分析两组早产儿胃肠道运转时间、营养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无明显差异(t=0.254,P>0.05),两组早产儿开始喂养时间无明显差异(t=0.252,P>0.05),观察组鼻饲管留置时间(16.0±1.5)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6±2.7)d、胃肠道营养达标时间(18.4 ±2.6)d、排尽胎粪时间(5.6±1.3)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鼻饲管留置时间(17.8±1.5)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1.1±2.6)d、胃肠道营养达标时间(21.9±2.3)d、排尽胎粪时间(7.8±1.8)d,(t值分别为5.091、4.002、6.050、5.945,均P<0.05);观察组患者胃残留(16.7%)、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胃残留(38.9%)、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1.1%),(x2值分别为0.035、0.004,均P<0.05).结论 早产儿在常规喂养基础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能够缩短胃肠道运转时间,降低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改进组1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改进组患儿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喂养量和患儿住院期间生长指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儿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能明显改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促进患儿生长,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发育损害(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与非NDI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9年9月1日—2021年9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纠正胎龄1.5~2岁时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的结果分为正常组(n=115)和NDI组(n=100),分别收集早产儿出院前1d、添加辅食前1d和纠正胎龄1岁时的粪便样本,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结果 NDI组早产儿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纠正胎龄1岁时高于正常组(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两组早产儿菌群组成结构在添加辅食前1 d和纠正胎龄1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组肠道内双歧杆菌属丰度在3个时间点均高于正常组,肠球菌属丰度在添加辅食前1 d和纠正胎龄1岁时高于正常组,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丰度在添加辅食前1d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 NDI与非NDI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丰富了早产儿NDI的肠菌群特征数据,可为早产儿NDI的微生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为建立IFI临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确诊为IFI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于本院住院的66例非真菌感染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的孕母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新生儿住院治疗情况,共计18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而宫内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住院天数、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率及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使用率及留置时间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长于或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项临床指标,包括孕母年龄、孕母孕期合并其他疾病发生率、单胎妊娠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胎龄、男性新生儿比例及新生儿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住院天数(OR=1.317,95%CI:1.036~1.673,P0.05),新生儿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OR=2.148,95%CI:1.010~3.145,P0.05)是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真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漏诊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6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转归、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平均发病日龄为(18.6 ±9.1)d;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热、精神反应差、活动少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增高、(1,3)-β-D葡聚糖增高;血培养以念珠菌为主;氟康唑治疗效果好.结论 新生儿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