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点(精神情感障碍)以及脑脊液、诱发电位、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5例MS患者的有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65例中,男17例,女48例;年龄16~68岁,平均(36.5±14.1)岁,男女比为1∶2.8。MS首发及常见症状为感觉异常、肢体无力、视力减退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部位以脊髓受累最多见,部分患者存在精神情感障碍。结论出现感觉异常有助于MS早期诊断,诱发电位及MRI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括约肌功能异常多见,可能与脊髓受累较多有关;MS患者的精神情感应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E预防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常规配方奶喂养及部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第3天起给予维生素E口服,2.5 mg·kg-1·d-1,连用4周;C组在A组基础上第3天起给予维生素E口服,15.0 mg·kg-1·d-1,连用4周.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素E水平.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3组早产儿Hct、Hb、RBC、Re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第3周、第4周3组早产儿Hct、Hb、RBC、Re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C组Hct、Hb、RBC均高于A组,B、C组Ret均低于A组,而B、C组之间Hct、Hb、RBC、Re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产儿治疗前血清维生素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产儿治疗后血清维生素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C组血清维生素E水平高于A组(P<0.05),C组血清维生素E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2.5 mg·kg-1·d-1)维生素E治疗即可改善早产儿贫血症状,建议小剂量口服维生素E以预防早产儿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生素E(VitE)在防治早产儿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90例,按入住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VitE大剂量组(B组)、VitE小剂量组(C组).A组30例,人院后第7天起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每周750 IU/kg分3次皮下注射,共4周;同时加服铁剂每日6 mg/kg.另2组在上述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不同剂量VitE,共4周.B组30例,VitE每日15 mg/kg;C组30例,VitE每日2.5mg/kg.观察治疗过程中各组血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及其治疗前后血清VitE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C组患者Hct、Hb、RBC、Ret均有所改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B、C组治疗后血清VitE浓度可见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上升不明显.结论 在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同时应加服小剂量Vit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房内一体化救治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NICU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该院区自2016年9月开始实施产房内一体化救治(包括体温管理、持续肺膨胀、T-piece组合复苏器正压通气续贯CPAP辅助通气,院内转运-NICU综合救治),去除所有转院病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74例。比较两组患儿入室体温、产房复苏插管情况和呼吸系统相关情况、住院时间、胃肠道达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率、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不同胎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管理指标比较中,非参数检验提示仅人均有创通气时间在30~32周胎龄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周层及>32周胎龄层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表现为干预组相对对照组人均有创通气时间减少。在各胎龄层中,数据趋势表现为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入NICU血p H均值趋于正常范围,Max Fi O2均值下降,入NICU平均体温上升,有创及无创通气人均时间和例数减少,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减少和氧疗需求降低。在临床结局上,干预组较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结论产房一体化救治可以减少早产儿有创通气时间,尽快恢复出生体质量、缩短住院天数,实施产房一体化救治有助于提高早产儿救治水平,从而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3天内血小板相关参数对其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生后3天内血小板相关参数、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依据心脏超声结果将其分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57例与无PDA(nPDA)组35例,再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在PDA组中筛选出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hsPDA)组17例;给予hsPDA组患儿口服药物(布洛芬混悬滴剂)关闭动脉导管。比较并分析各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学指标,评估相关因素对早产儿hsPDA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nPDA组相比,PDA组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t值分别为2.780、3.418),足量产前激素的使用和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比例均较高(χ2值分别为42.190、6.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PDA组相比,hsPDA组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更低(t值分别为5.338、6.067),足量产前激素的使用、发生RDS、喂养不耐受的比例均更高(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