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相关预后,并研究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SFT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结果,并加做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claudin-3,claudin-4,claudin-7和ZO-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20例SFT发生部位各异,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20/20CD34(+),18/19CD99(+),19/20bcl-2(+),2/19S-100弱(+),1/12EMA局灶(+),2/18SMA局灶(+),7/12claudin-7局灶弱(+),5/12ZO-1局灶弱(+),12例claudin-1、claudin-3、claudin-4均(-)。随访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 SFT有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及多态性生长方式的组织学特征。CD34、bcl-2、CD99等有助于病理诊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claudin-3、claudin-4在SFT中表达为阴性,claudin-7和ZO-1部分表达为阳性。SFT患者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和直接基因测序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状态.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2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RT-qPCR检测出突变63例,突变检出率31.5%;经直接基因测序,测序成功的样品169例,检出突变50例,突变检出率29.6%.其中第12密码子GGT→GAT最常见,占34.9%( 22/63);其次是第13密码子GGC→GAC,占28.6%(18/63);第12密码子GGT→CGT最少,全组未见(0/63).两种方法突变检测一致率为98%.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RT-qPCR能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63/calponin/CK鸡尾酒双染对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价值。方法收集乳腺切除标本中诊断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病例140例,行p63/calponin/CK鸡尾酒双染。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鸡尾酒双染切片中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成分或正常导管腺上皮胞质呈红色,导管原位癌的红色腺上皮周围有间断或连续的棕褐色肌上皮细胞,浸润性区域红色腺上皮周围无棕褐色肌上皮细胞围绕。140例中,11例患者失访,余129例均生存,无乳腺癌相关死亡;6例出现乳腺癌相关复发(BCRR),其中2例(1.4%)复发,2例(1.4%)发生远处转移,2例发现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相关复发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级别、ER、PR、Her-2状态无关,但与Ki-67增值指数相关。结论免疫组化p63/calponin/CK鸡尾酒抗体的应用,有助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的诊断,值得推广应用。DCIS-MI总体预后较好,很少出现BCRR,高增值指数(Ki-67≥30%)容易发生BCR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NF-α和GM-CSF的表达及S100+DC和CD1a+DC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TNF-α和GM-CSF的阳性率分别为88.7%(63/71)和76.1%(54/71)。(2)S100+DC和CD1a+DC的阳性率分别为76.1%(54/71)和53.5%(38/71),前者在癌巢外浸润密度(3.31±4.25/mm2)显著大于癌巢内(1.64±3.03/mm2)(Z=-4.40,P=0.000),而后者在癌巢内的密度(2.54±3.46/mm2)显著大于癌巢外(0.77±1.25/mm2)(Z=-5.41,P=0.000)。(3)TNF-α表达仅与S100+DC呈正相关关系(rs=0.394,P=0.001);GM-CSF表达与S100+DC和CD1a+DC均呈正相关(分别rs=0.372,P=0.001,rs=0.369,P=0.002)。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分泌的TNF-α和GM-CSF可以促进DC的产生和分化成熟,使患者局部产生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纤维瘤病恶变为纤维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雏瘤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促使其恶变为纤维肉瘤的相关因素.方法 报告1例上肢侵袭性纤维瘤病恶变为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纤维增生性肿瘤,具有局部漫润性和破坏性生长的生物特性;病理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由分化良好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组成,缺乏恶性细胞学特征,电镜下见多形态细胞被增生的胶原网包绕,免疫组化波形蛋白和肌动蛋白阳性;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措施,术后复发率高迭10%~70%,因此多数患者需多次手术并配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本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放射治疗1疗程后的13个月时复发,再次手术病理示纤维肉瘤.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纤维增生性肿瘤,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具有高度复发倾向,术后常需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向纤维肉瘤转变罕见,手术刺激、放射治疗可能是促使其恶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例气管幼年黄色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1岁10个月,以反复喘息为主要表现,常规抗感染、全身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电子支气管镜提示患儿声门下气管侧壁可见1个直径约0.8 cm的淡黄色肿物,表面光滑,阻塞气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105在乳腺癌和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70例乳腺癌、6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105及三种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PDGF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变区周围MVD明显高于病变区内的MV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化程度低、临床TNM分期高、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VEGF、bFGF和PDGF表达阳性的患者中,CD105表达明显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05主要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在标记肿瘤组织新生血管方面的特异性优于泛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病人 女,54岁.反复咳嗽、咳少量白痰伴前胸闷痛半年.多次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背段、中叶及左肺上叶尖后段可见斑片状模糊影,左上肺舌段呈致密实变影(图1).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考虑双肺炎症.经反复抗炎治疗,症状无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微血管的分布特点及转录因子Ets1和其下游蛋白MMP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乳腺18例(NB组)、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20例(UDH组)、非典型增生29例(ADH组)、导管原位癌15例(DCIS组)和浸润性导管癌70例(IDC组)中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转录因子Ets1和其下游蛋白MMP1的表达,并应用CMIAS计算机辅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D34标记的MVD随着导管上皮增生病变程度的加重依次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转录因子Ets1和其下游蛋白MMP1在ID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均P〈0,01),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P〈0.01);IDC组中CD。标记的MVD与Ets1和MMP1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57和0.60,均P〈0.01)。结论:Ets1可能是调控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导管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3种标志物在UDH,ADH和DCIS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该3组间calponin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p63的表达量依次为UDH组>ADH组>DCIS组(均P<0.05);CD10的表达量在UDH组与ADH组间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均明显高于DCIS组(均P<0.05)。IDC组几乎无CD10和p63的表达,肿瘤间质有少量calponin的表达,与前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5)。结论联合应用CD1 0,p6 3及calponin标志物的检测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CD1 0和p6 3特异性较好,而calponin的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