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医师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所有14岁以下住院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按照病原菌种类、送检标本种类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等对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2年病原菌总数构成比为革兰阴性(G-)菌62.35%,革兰阳性菌37.65%;临床科室送检率较高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而细菌检出率较高的标本分别为分泌物、胸腹水、痰液;患者居住地为县级以上及县级以下病例的耐药率分别为61.36%、59.89%,多重耐药率分别为35.08%、34.65%;内科、外科检出率较高的均为G-菌,多重耐药率分别为21.95%、37.50%;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病原菌分布具有相应的分布特点。结论:我院14岁以下住院患儿病原菌构成比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分析得出的细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的耐药率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菌特点,可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质量,分析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发生ADR患者临床资料,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报的住院患者ADR报告,收集2014年、2015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ADR肿瘤患者病历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ADR报告,按患者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014年、2015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ADR病历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5年合格ADR报告共1 053份,男487例(46.25%)、女566例(53.75%);药品种类涉及20类,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心血管系统药、抗微生物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抗肿瘤用药、诊断用药;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共529例(50.24%);新的ADR有30例(2.80%),严重ADR有90例(8.39%)。2014年和2015年抗肿瘤药合格ADR报告186例,严重ADR有25例(13.4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抗肿瘤药致ADR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共有3个指标,分别是: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谷草转氨酶量;抗肿瘤药致ADR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共有2个指标,分别是:中性粒细胞数的降低和血小板数的减少。结论:医疗机构需重视ADR监测、加强上报ADR报告质量管理;临床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指标、抗肿瘤药检测危险因素,以便及时得到预警信息,为合理指导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乌鲁木齐市5家三级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的134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检测患儿真菌感染类型及构成比,比较念珠菌血流感染组及非血流感染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患儿中分离出134株念珠菌菌株,其中非白色念珠菌占53.0%。侵袭性念珠菌病在PICU及非PICU病区的发生率分别为41.8%、48.5%。血流感染为主(68例,50.7%),其次为尿路感染(45例,33.6%)。念珠菌血流感染组与非血流感组在年龄及广谱抗生素使用率、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留置尿管率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24个月)(OR=6.027)、非白色念珠菌感染(OR=1.020)是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念珠菌病在儿科ICU及非ICU病区发生率基本相同;感染菌株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血流感染为最常见的念珠菌感染形式;年龄1~24个月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全面触发工具建立住院患儿头孢菌素类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预警监测模型,为患儿使用头孢菌素类ADR的监测、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2018年某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病例102例作为试验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使用该药未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269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面触发工具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某三甲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致ADR的有效报告151份,涉及患者15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使用利妥昔单抗发生ADR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88例,女63例,男女比例为1.40∶1;以≥70岁老年患者为主,共39例(25.83%);ADR共涉及24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致ADR例数最多;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黏膜及全身性损害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46例次)、瘙痒(25例次)、发热(32例次)、寒战(25例次)等;发生严重ADR 15例次,新的ADR 6例次;转归均良好。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淋巴细胞水平高[RR=9.24,95%CI(3.21,26.61),P=0.00]是使用利妥昔单抗致ADR的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时需加强ADR及疗效监护,特别是使用利妥昔单抗且合并淋巴细胞水平高的患者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乳痛宁糖浆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薄层色谱法鉴别乳痛宁糖浆中的淫羊藿、首乌藤;采用RP-HPLC法测定淫羊藿有效成分淫羊藿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淫羊藿、首乌藤的薄层斑点清晰,分离良好。淫羊藿苷检测质量浓度在2.97~107.10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3%,RSD为1.75%(n=9)。结论制备方法简便,可行;所建立的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研并分析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生对《初级临床实践》课程的教学反馈,为该课程BOPPPS(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小结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2020-2021级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生4个班级的1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研,调研《初级临床实践》6个章节中学生自评课堂表现、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4个维度内容,问卷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均在0.9以上,KMO系数均在0.8以上。结果 在4个维度21个问题的调研中,超过80%的学生对课程设计满意,在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临床药学知识理解与运用等方面学生的认可度较高,但仍有极少数学生不满意。在6个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方面,调研显示4个维度认同人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有72名(49.6%)学生提出主观反馈建议。结论 学生对《初级临床实践》部分章节反馈程度较好,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便于学生对临床药学专业学习有鸟瞰式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临床药学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并分析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生对临床药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反馈,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2017-2020级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生6个班26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结果 53.05%(139/262)的学生对临床药学导论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表示非常满意,58.02%(152/26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难度一般,75.19%(197/262)的学生对教学方法比较满意。51.91%(136/262)的学生提出包括增加临床真实案例、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课堂互动方式与次数、希望能实地参观医院临床药师日常工作等主观建议。结论 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药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痛宁糖浆中淫羊藿苷含量的方法,同时对淫羊藿和柴胡的原料药进行鉴别。方法:以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淫羊藿与柴胡的原料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乳痛宁糖浆中的淫羊藿苷含量。色谱柱为Spheri-5RP-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淫羊藿苷检测浓度在2.97~107.10u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3%,RSD=1.75%(n=9)。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