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3.
目的总结新生儿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8例乳糜胸患儿均行胸腔闭式引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引流量的情况采取脱脂饮食、禁食,或禁食配合胸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果8例患儿中1例经采用脱脂饮食治愈,2例经禁食后治愈,5例经胸腔内注射药物后治愈。结论对新生儿乳糜胸的治疗,非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措施;静脉营养支持也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将63例先心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33例,预充液中不加FDP.2组分别于术前,CPB后3、48 h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ELESI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及CPB后48 h TNF-α、IL-6、IL-8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 h对照组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CPB后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以明显减少TNF-α、IL-6及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黄国金  明腾  邹勇  涂洪强 《江西医药》2010,45(6):515-517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2年12月~2009年7月收治的3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6d~7岁,平均(11.5±23.0)个月,体重(3.0~14.0)kg,平均(5.6±2.60)kg;14例心上型患儿采用共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14例心内型患儿采用冠状静脉窦去顶,扩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通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2例心下型采用心脏上翻方法共干与左心房吻合,2例混合根据回流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肺静脉引流至左心房。结果手术后早期3例死亡,心上型2例,心下型1例;1例术后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术后再狭窄,再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无残余梗阻;余27例随访2个月~7年无梗阻,心功能NYHAⅠ。结论心内型及心上型TAPVC的手术纠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心上型采用经上腔与升主动脉间隙手术路径能明显降低术后心率失常的发生;手术前明确诊断,保证吻合口通畅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肺损伤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随着CPB技术、心肌保护措施和心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心内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逐渐下降。然而,CPB术后肺功能障碍仍然是一个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几乎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轻者仅表现为一过性的亚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3.0%. 本院于2002年12月~2006年11月共收治了1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占同期手术的1.54%,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围术期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心脏病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CHD患儿63例.将63例CHD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3).试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预充液中不加FDP.分别于术前、CPB后3 h和CPB后48 h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CHD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CPB后3 h,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试验组显著升高(Pa<0.05),且2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CPB后48 h,2组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但较术前均仍有升高.结论 CHD患儿CPB后3 h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和IL-8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病例摘要 患儿,女,17岁6月,因"发现心脏杂音17年余"入院.患儿生后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口唇发绀随年龄增长明显,有蹲踞现象,无昏厥,无缺氧发作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