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钙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24只新生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为对照组(I/R),高钙预处理(HCP)组,多黏菌素B(PMB)组和5-hydroxydecanoate(5-HD)组4组,分别行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和心肌超微结构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HCP组心功能恢复优于I/R、PMB和5-HD组(P〈0.05),心肌生化指标优于I/R、PMB和5-HD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I/R、PMB和5-HD组明显减轻,各指标I/R、PMB和5-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Ca^2+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可能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胸内脊膜膨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胸内脊膜膨出症极易误诊为纵隔囊肿,故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统计1979~2002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北非Medea省医院、Mascara省医院收治的860例纵隔肿瘤和纵隔包囊虫病例,其中有4例为胸内脊膜膨出症。2例为常规体检时发现,l例术前诊断为肺包囊虫病,l例术前5年曾行胸脊膜膨出缝扎术。结果 3例术前未确诊,而是手术中校正诊断,经手术治愈;l例未治疗。3例术后随访5~l0年,病变未复发。结论 胸内脊膜膨出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术中囊内穿刺抽出液为无色清亮液,化验为脑脊液即可确诊。根据病变部位、椎间孔大小及有否神经纤维或脊髓疝出决定手术切除组织范围,或囊颈口缝合、修补;或加自体心包片、带蒂肌瓣、阔筋膜,涤纶片加固。术中禁忌钝性分离、大块钳夹。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扩张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静脉扩张的外科治疗毛志福姚震高尚志夏军1988年1月至1995年2月采用人工血管包绕术治疗3例颈静脉扩张病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例,女2例。年龄13~48岁。发现右颈根部囊性肿块8个月至3年,伴头昏、头胀及耳鸣。肿块呈进行性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防衰降脂中血清唾液酸(SA)测定的意义。方法 测定实验性高脂血症大耳白兔用药前后血清SA含量的变化。结果 补肾抗衰灵组高、低剂量组血清SA含量较阳性对照组低,且差异显著;安妥明组血清SA含量较对照组虽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A含量测定可作为老年学研究和高脂血症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心脏手术血流动力学及肺通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兰  毛志福  林辉 《广西医学》2006,28(8):1167-1169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法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期血流动力学及肺通气有关指标的影响,并与以往普通超滤比较,指导临床选用。方法36例先心病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改良超滤法),对照组(普通超滤法),监测转流前、停机、超滤停止时患儿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多巴胺使用例数;转流前、停机、超滤停时Hb、Hct、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患儿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等数据。结果改良超滤后Hct均高于对照组(P<0.01)。动脉平均压从(41.28±7.47)mmHg升至(57.67±6.49)mmHg,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也从(155.72±17.34)次/min降到(145.78±11.43)次/min,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机后实验组有3例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对照组有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在改良超滤停止PaO2/FiO2及P(A-a)O2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在监测时段较普通超滤更能保持患儿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改善患儿术后通气。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减轻肺高压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降压和对肺高压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对分流组及治疗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组以缬沙坦40mg/(kg·d)灌胃。术后6周和11周分别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MP)、右心室(RV)/左心室+室间隔(LV+S)比值,观察肺血管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术后6周和11周PAMP、RV/LV+S及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均比分流组为轻。结论:缬沙坦有降低肺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减轻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DG及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DG方案)和多西紫杉醇+顺铂(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不可手术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25例,DG组65例,DP组60例。DG组:多西紫杉醇100㎎/㎡,d1;吉西他滨1 100㎎/㎡,d1、8。DP组:多西紫杉醇100㎎/㎡,d1; 顺铂80㎎/㎡,d2。对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有效率DG组为46.2%,DP组为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G组和DP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4月和11.7月,一年生存率为50.8%和46.7%,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毒副反应均以骨髓抑制、胃肠反应为主,可耐受。DP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较DG组严重(P﹤0.05)。其他毒副反应相似。结论 DG方案和DP方案治疗晚期NSCLC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DG方案毒副反应较DP方案更少、更轻,可作为晚期NSCLC较理想的化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异物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气管异物症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 ,多发生于小儿和老年人。 98%的病人就诊于五官科 ,常通过硬质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钳夹摘除异物 ;仅少数病例因异物形状特异 ,或已嵌入支气管 ,或合并大出血 ,不得不借助外科手术取异物或处理并发症。也有极少数病例 ,完全忘却异物吸入史 ,被诊断为肺不张、肺部感染或肺癌接受手术切除病肺后才发现为异物阻塞所致。现根据 1989~ 2 0 0 2年我们收治的 42例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 ,对诊断、治疗经验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42例中男 2 9例 ,女 13例。年龄 3~ 6 5岁。有异物吸入史者 34例 ,无明显异物吸…  相似文献   
9.
带蒂大网膜对主动脉裂口感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覆盖主动脉裂口或人造移植物对治疗主动脉裂口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杂种犬35条,在腹主动脉壁作全层切开造成1.2~1.5cm长裂口并予感染后,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缝合加大网膜覆盖组(9条犬)、B组人造血管片修补加大网膜覆盖组(11条犬)及C组对照组(15条犬),观察各组犬存活情况、大网膜与主动脉间的血循环交通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采用带蒂大网膜治疗主动脉裂口感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9、3/11、15/15,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治疗组主动脉切口内面或移植物的管腔面内膜完整,周围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完整,亦无明显的炎性反应或异物反应;血管造影示大网膜血管与主动脉壁的滋养血管和移植物之间均有血管沟通。结论采用带蒂大网膜覆盖主动脉裂口或人造移植物,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预防作用,并探讨caveolin-1与PAH的关系。方法:98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M+F组大鼠首先给予野百合碱(MCT,30 mg/kg)皮下注射和氟伐他汀(1 mg/kg)灌胃,每日各1次,连续2周,自第2周末至第6周末继续按氟伐他汀初始给药方案灌胃而不再进行MCT皮下注射。MCT组大鼠给予每日1次MCT(30 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且自第1周开始至第6周末给予同氟伐他汀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Saline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或灌胃。自实验开始间隔2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及肺组织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结果:MCT组大鼠实验第4周末mPAP和RVHI值均较Saline组显著增高。M+F组大鼠至第6周末才出现mPAP明显升高,但观察期间该组大鼠RVHI与Sali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T组大鼠实验第2周末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5),至第4周末和第6周末,caveolin-1表达进一步下调,而M+F组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caveolin-1表达下调。结论:Caveolin-1表达下调是大鼠实验性PAH形成的重要原因,氟伐他汀预防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与其抑制caveolin-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