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儿童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观察274例(4~14岁)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男174例,女100例,电子胃镜证实PU。病理及H.pylori检测后,随机分为7组根除H.pylori。A、B组应用枸橼酸铋钾(CBS)和克拉霉素(CLA),A组加甲硝唑(MET)、B组加呋喃唑酮(FUR),疗程7d。D组标准三联疗程14d。A、D两组再加泰胃美6周。质子泵抑制剂(PPI)组洛赛克和CLA,加另一抗生素AMO(C组)、MET(E组)、FUR(F组)疗程7d。G组Smecta、AMO和MET疗程14d。停药4周以上复查胃镜和/或~(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①274例患儿H.pylori检出率79.93%,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95.26%,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9.42%,胃粘膜炎症和溃疡活动度与H.pylori感染有显著相关(P<0.01)。②治疗后1周内PPI组和铋剂A、B两组腹痛缓解均≥90%,各组腹痛消退时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停药4周以上复胃镜53例,溃疡愈合和消失88.68%。③随访210例,H.pylori转阴81.43%、耐药14.29%,复燃2.86%,再感染1.43%,各组转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胃镜复查H.pylori转阴75.76%;用~(13)C-UBT检测H.pylori转阴82.17%;胃镜联合~(13)C-UBT检查20例,H.pylori转阴90%,随访方式与转归之间有显著相关(P<0.01)。表明H.pylori是小儿PU的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儿童血清胃泌素水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儿童血清胃泌素 (GS)水平及有关影响因素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96名6~12岁学生血清GS ,按血清GS测定值分为A、B、C3组 ,A组GS>90pg/ml,B组60~90pg/ml,C组<60pg/ml,同时由学生家长填写问卷调查表。结果 :296名学生空腹血清GS均值为 (70.95±18.62)pg/ml,男 (68.12±20.81)pg/ml,女(72.35±19.24)pg/ml,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三组儿童的个人饮食习惯、家庭进食方法、胃病家庭史和家庭规模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血清GS水平与儿童是否服用过抗生素、父(或母 )文化程度以及儿童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等也无显著相关性。提示儿童血清GS水平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幽门螺杆菌(hehcobacter pylori,Hp)被发现以来,其与成年人和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许多研究结果表明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治疗Hp的方案很多,其中以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为主的三联疗法,被多数学者认同,但由于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人群中其根除率相差很大,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我们应用克拉霉素合并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和甲硝唑1周三联疗法与羟氨苄青霉素、CBS、甲硝唑2周标准三联疗法对照,观察克拉霉素对Hp相关性胃炎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4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的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查健忠  康宏庄  武耀龙  李冰冰 《新医学》1998,29(2):74-75,65
目的:探讨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及H写各种上消化道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492例患儿血清HP-免疫球蛋白G抗体,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部活检组织作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慢性胃炎的发生率为100%。单纯慢性胃炎172例,伴十二指肠球炎95例,伴十二指肠溃疡108例,伴滤泡样改变117例,492例中HP呈阳性292例。HP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HP阳性组中,77.1%Hp  相似文献   
5.
查健忠  黄令玲 《营养学报》1991,13(3):279-285
本实验是以大米粉为主,混合适量全脂奶粉,全脂米胚芽、干酵母,并强化碳酸钙和乳酸亚铁研制一种营养成分合理、能促进婴儿生长发育、预防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且价格便宜的婴儿辅助食品。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A组)大鼠的增重与对照Ⅰ(B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平均增重超过B组(对照Ⅰ)9g左右,与对照Ⅱ(C组)比较增重平均超过60g,有极显著差异(P<0.01)。FE、CE及PER的统计结果与增重一致,且实验组无贫血和脱钙现象。氮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AO、TD、BV及NPU分别为97.47%、98.08%、85.73%和84.09%,B纽分别为97.29%、97.81%、87.51%和85.5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肝氮、体氮含量及体氮回复也均无显著差异,都达正氮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不良饮食习惯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罗马Ⅲ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27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279例中男140例,女139例;年龄4~14岁,平均(8.9±2.6)岁;病程1.5个月~5年,平均(2.1±1.5)年。分为4~<7岁(A组)96例(男女各48例),7~<10组(B组)116例(男女各53、63例)和≥10岁组(C组)67例(男女各39、28例)。结果279例患儿中有104例Hp呈阳性,总阳性率为37.28%,3组Hp阳性率分别为37.50%、36.21%和3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男女之间Hp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发生率最高(267例,95.70%),其次是恶心或(和)呕吐(214例,76.70%),便秘、早饱、嗳气、腹胀和反酸发生率分别为59.14%、55.20%、53.76%、35.13%和13.62%。各组上腹痛、恶心或(和)呕吐、早饱和便秘无显著差异(P>0.05),嗳气、腹胀和反酸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患儿中喜食油炸类食物、冷饮、酸食和辣食分别为173例(62.01%)、149例(53.41%)、115例(41.22%)和79例(28.32),除喜食冷饮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大不良习惯发生率越高,而喜食饮料的患儿并不多,仅25例(8.96%)。结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临床症状以上腹痛最为常见,50%以上有恶心或(和)呕吐、便秘、嗳气和早饱等症状,反酸的发生率较低。超过六成患儿有不良饮食习惯,并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对为婴儿设计的混合蛋白营养米粉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以观察其对断乳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周后实验组(A组)大鼠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P<0.01),FE、CE及PER的统计结果与体重一致,并且有较明显的提高Hb的作用.X线检查和血清AKP的测定均提示A组大鼠无缺钙现象,而对照组则有缺钙现象.  相似文献   
8.
儿童血清胃泌素正常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的正常值 ,将312例正常儿童(年龄6岁~12岁)分为A组(6岁~)、B组(7岁~)、C组 (8岁~)、D组(9岁~)、E组(10岁~)、F组(11岁~12岁)等6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结果 :正常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最低值为33.47pg/ml,最高值为147.62pg/ml,均值为(67.01±20.40)pg/ml,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年龄组均值分别为(68.52±26.08)pg/ml,(66.53±19.32)pg/ml,(70.28±22.40)pg/ml,(69.83±20.55)pg/ml,(68.10±19.22)pg/ml和(61.03±15.54)pg/ml,经方差分析 ,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 ,各组男女间亦无显著差异 (P>0.05)。提示正常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均值 (67.01±20.40)pg/ml,与国内相关报道中正常对照组均值接近 ,结果可靠 ,可作为正常值供有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厌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消化专科门诊中常见的主诉,小儿厌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该文通过对部分诊断为功能消化不良,伴有或不伴有厌食的病人进行体表胃电图监测,探讨胃电活动改变是否与厌食存在一定关系。方法:32例病人均有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呃逆、早饱等,根据有无厌食被分为厌食组(n=18)和非厌食组(n=14) ,所有病人进行餐前30 min,餐后120 min的体表胃电图检查,记录两组餐前餐后正常胃电主频,胃电节律过缓,胃电节律过快的百分比,主频不稳定系数,餐前/餐后主功率比。比较两组胃电图结果的各项参数。结果:①厌食组和非厌食组病人的胃电节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餐前77.8%(14/18)和78.6%(11/14),P>0.05,餐后77.8%(14/18)和57.1%(8/14)P>0.05; ②两组胃电过缓百分比分别为餐前31.6% (10.18~45.33),48.9% (31.7~62.93),P>0.05,餐后33.4% (12.95~62.17),27.8% (7.4~48.1),P>0.05; ③厌食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比高于非厌食组,6.2% (2.78~19.43),0%(0~4.63),P<0.01, 和14.8% (4.73~28.85),1.9% (0~18.5),P<0.05; ④两组餐前餐后主频不稳定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⑤两组餐后/餐前主功率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发生胃电节律紊乱的比例较高,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厌食的患儿餐前餐后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比高于不伴厌食患儿,而以餐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