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黄疸20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SAMe)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儿黄疸患儿2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予以肝酶诱导剂、光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组20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SAMe 30~60 mg/(kg.d),静脉注射。动态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间接胆红素(I-BILI)。结果治疗组用药6 d后血清T-BILI、D-BILII、-BILI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与对照比较应用血液制品、清蛋白(Alb)次数及应用血液制品、Alb血浆的比例明显减少。治疗组以葡萄糖注射液溶解药物者2.68%发生浅表血管静脉炎。结论SAMe能有效地加快新生儿黄疸的消退,减少血液制品应用,是新生儿黄疸可靠、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早产儿脑损伤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胎龄均<37周的脑损伤患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125 g,每天1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0 mg+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天1次,静脉滴注。2组患儿均治疗14 d。出生24 h内和出生14 d内收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4.87%(37例/39例)和76.92%(30例/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BP分别为(2.01±0.58)和(2.46±0.67)μg·L-1,S-100β分别为(0.69±0.28)和(0.91±0.35)μg·L-1,血清TNF-α分别为(2.04±1.03)和(3.15±1.26)μg·L-1,IL-6分别为(161.78±44.18)和(257.63±51.36)ng·L-1,TLR-4分别为(8.45±4.37)和(11.68±4.94)pg·m L-1,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2.30±0.57)和(3.21±0.64)d,吸吮能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17±0.42)和(5.01±0.45)d,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分别为(4.23±0.48)和(6.85±0.59)d,肌张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68±0.49)和(7.04±0.5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及发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例/39例);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躁动及发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例/3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且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产儿出生早期的体重增长速率对矫正12月龄时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出院,且在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的早产儿的相关资料,根据其出生至矫正胎龄40周时的体重增长速率分为低速率组[<10 g/(kg·d);21例]和高速率组[≥10 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生后早期生长的关系。方法根据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将32例VLBW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和适于胎龄儿(AGA)组,给予相同的营养摄入量,监测两组出生时和生后第7、14、28天时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和体质指数(BMI),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相应日龄的血清IGF-1、IGFBP-3水平,计算IGF-1/IGFBP-3摩尔比率。结果两组VLBW新生儿在出生时及生后第7、14天的体质量、身长、头围、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生后第28天时,SGA组的体质量、BMI均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IGF-1、IGFBP-3、IGF-1/IGFBP-3以及AGA组IGF-1/IGFBP-3出生后随日龄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GA组的IGF-1、IGFBP-3水平随日龄增长而升高,IGF-1于生后第14、28天时高于出生时水平,而IGFBP-3于生后第28天时高于出生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后第28天,SGA组IGF-1、IGFBP-3均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新生儿的IGF-1、IGFBP-3水平低于AGA,低水平的IGF-1、IGFBP-3可能会导致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72例早产儿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出现心律失常3例(4.17%);细菌学检查阳性8例(11.1%),结论:PICC置管术操作护理较容易,合并症少,又能长期保留,在进行全静脉营养时能够输注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提高热量供给,特别适用于早产儿、极低体重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溶血新生儿外周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新生儿重症溶血在外周同步换血过程中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以间接胆红素换出为主;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49.50%、50.37%和45.18%;换血后患儿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常规中,Fbg明显减少(P<0.05),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血糖明显增高(P<0.01);换血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下降(P<0.01),球蛋白也下降(P<0.05);换血过程中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发生率9.09%。结论:外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糖升高,应避免高糖液体输入,血清蛋白下降,注意补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临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高级仿真系统(ECS)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医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以临床模拟电教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软件程序,分别设计新生儿的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等情景,输入ECS模拟新生儿窒息病例。学员随机分组(每组3-4人)在ECS身上进行识别、分析、诊断、抢救治疗等综合演练。结果学员反馈意见表82份,认为电脑模拟人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心肺复苏"和危重病抢救教学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占98(。结论实践显示,ECS能逼真地模拟现实情况下新生儿的各类急、危、重复杂情景,使学生技能训练更加标准、规范。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教学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早产儿 6 7例 72次采用 1.9Fr规格导管行置管术。结果穿刺贵要静脉 4 9例次 ,正中静脉 15例次 ,头静脉 7例次 ,大隐静脉 1例次 ,经贵要、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的发生率分别为 6 3.2 7% ,4 0 .0 0 %与2 8.5 7% ,三者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4 .92 %。导管堵塞发生率 34.72 %。导管留置 3~ 6 8d ,平均 2 2 .2 6± 15 .76。完成治疗按计划拔管占 81.94 % ,因导管堵塞拔管占 5 .5 6 % ,因导管脱出或破裂拔管各占 4 .17% ,因静脉炎拔管占 2 .78% ,因穿刺部位局部感染拔管占 1.39%…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在低体重儿静脉营养应用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例低体重儿在静脉营养中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80例使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有效使用率为85%。结论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是低体重儿静脉营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不仅使患儿免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保证管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是保证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有效使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多系统器官损害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多系统器官损害 (MSOI)新生儿病变状态进行评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不同病程阶段对 2 87例MSOI新生儿进行 1~ 4次的评分 ,按不同评分分值分为极危重 (<70分 )、危重 (70~ 90分 )、非危重 (>90分 )三种病变类型 ,比较不同分值、不同病变类型与患儿病情、转归、发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随病程的进展各次评分分值呈逐渐增高趋势 (P <0 0 1) ,危重状态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危重状态发生率呈增高趋势 (P <0 0 1) ;病变程度越重 ,受损害系统器官数目越多同时死亡率也越高 (P <0 0 1) ;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极危重及危重状态发生率越高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MSOI新生儿病变状态进行评价是较准确、有效的 ,可予以推广以提高对MSOI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并要考虑对该评分法有关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