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儿总发热天数明显延长,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反应型川崎病发热时间延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心电图ST-T段改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的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长春西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求得长春西汀与BSA的结合常数K=3.09×103和结合位点数n=0.933.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长春西汀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根据Fǒ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长春西汀与BSA相互结合时其受体-受体间的距离r=2.59 n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儿童血浆硫化氢(H2S)含量和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反应(FMD)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2013年1月至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或住院部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POTS的儿童36例,(11±3)岁;以1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11±4)岁。POTS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血浆H2S含量测定使用敏感硫电极方法,FMD的测定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结果 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分布、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平均动脉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儿童平卧位心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88±15)次/min和(77±11)次/min(P = 0.006)。血浆H2S含量在POT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30.25±11.64) μmol/L和(17.58±1.74) μmol/L, P<0.01], FMD水平在POT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9.87±1.63)%和(5.92±2.14)%, P<0.001],血浆H2S含量与FMD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5(P<0.001)。结论 POTS儿童血浆H2S含量和FM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POTS儿童中异常的血管舒张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UMB)和6,7-二羟基香豆素(aesculetin,AES)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UMB和AES与DNA的结合作用,并计算相关结合参数,利用紫外光谱、盐效应、I-猝灭、与单双链DNA作用、DNA热变性温度及黏度测定等方法确定UMB和AES与DNA的作用模式。结果:DNA对UMB和AES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UMB和AES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13×104和5.27×102L.mol-1,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结论:UMB和AES与DNA的作用方式均为沟槽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儿科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203例TLOC患儿,其中男559例,女644例,年龄2-18岁,平均(11.5±3.2)岁,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得出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结果 1203例TLOC患儿中,1125例为晕厥患儿,占所有患儿的93.5%,78例为非晕厥患儿.在晕厥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最常见,共409例,占34.1%,其中VVS-血管抑制型(VVS-vasoinhibitory,VVS-Ⅵ)234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cope,rOTS),共346例(28.8%),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24例,占2.0%.结论 晕厥是引起儿童TLOC最常见的原因,而VVS是引起晕厥最常见的病因,VVS-血管抑制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OHT可以导致儿童晕厥.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川芎嗪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光谱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常数K=1.57×104L/moL。荧光光谱测定:川芎嗪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川芎嗪与HSA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1.58×1 04L/moL。川芎嗪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3.5 5 nm,其作用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共存金属离子(Co2+、Zn2+、Cu2+等)对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的相关参数,建立川芎嗪与HSA的体外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自主神经介导、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致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短暂性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自主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晕倒。患儿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晕厥,诱因多为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环境闷热等。目前VV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灯盏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灯盏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灯盏乙素对牛血清白蛋白进行荧光淬灭滴定,利用Scatchard模型和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出灯盏乙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参数。结果灯盏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1.240×106,结合距离r=2.94nm,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结论阐明了灯盏乙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建立了灯盏乙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川芎嗪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光谱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常数K=1.57×104L/moL。荧光光谱测定:川芎嗪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川芎嗪与HSA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1.58×1 04L/moL。川芎嗪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3.5 5 nm,其作用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共存金属离子(Co2+、Zn2+、Cu2+等)对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的相关参数,建立川芎嗪与HSA的体外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