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验光配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验光配镜专业性很强,需求量很大,涉及的学科有多种,从事者不仅有视光学者,还包括大量的眼病防治工作者.人的一生不同时期对屈光及视力有不同的生理要求,眼镜的实用性、可变动性及可选择性正好能适应这一需要,可以预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不可取代的有效光学矫正法.近代屈光学及屈光检查方法发展很快.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存在问题较多,差距甚远,需要在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鼻汨管阻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晨皓  陈超  高路  汪芳润  沈李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43-945
目的探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不同治疗方法和时机。方法回顾分析了735例837眼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平均首诊年龄4.5个月。根据首诊年龄依次采用保守治疗、加压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法。随访3~16个月,平均6.4个月,以溢泪症状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指标。结果保守治疗法治疗837眼,治愈123眼,治愈率14.7;加压泪道冲洗法治疗714眼,治愈181眼,治愈率25.4;泪道探通法治疗533眼,治愈518眼,治愈率97.2.早期探通(≤6个月龄组)一次成功率为87.7;后期探通(>6个月龄组)一次成功率为56.6.结论泪道探通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安全有效,最佳干预时机为4~6个月龄。  相似文献   
3.
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屈光参数,以期提高试戴成功率,并分析试戴失败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45例(89只眼)进行角膜塑形镜试戴近视眼患者的资料.结果 4 5例患者中,41例(91.1%)试戴成功,其中37例(82.2%)定制了镜片;4例(8.9%)试戴失败.通过对达到良好适配时的K值与平坦K值比较,得出角膜越平坦,两者的差值越小;而角膜越陡峭,两者的差值越大.4例试戴失败病例中,3例E值较试戴成功者E值明显偏低(P<0.01),1例存在逆规散光.结论 严格掌握好角膜塑形镜试戴者人选标准、规范验配流程,才能提高角膜塑形镜试戴成功率.对于E值偏低及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试戴须谨慎.  相似文献   
4.
近视眼防治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视眼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视眼的治疗虽经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因近视眼本身的复杂性,限于现有水平,迄今仍停留在认识阶段,近视眼依旧是个“迷”。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已意识到,必须在观念及方法上有所突破,方有可能深入实质,解决问题。现就近视眼的防治研究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近视儿童血清维生素D(VD)水平,分析儿童近视与VD的关联性。方法在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收集了29例在本院就诊的近视儿童进行血清VD检测,并通过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5~13岁,平均(8.00±2.92)岁;近视等效球镜-0.50~-4.00 D,平均(-1.63±0.96)D。同时收集了视力正常儿童2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11岁,平均(7.00±2.32)岁;等效球镜0.50~3.25 D,平均(1.17±0.61)D。结果近视组儿童血清25(OH)D浓度为(22.25±9.08)ng/m L,对照组为(27.67±8.33)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儿童每日户外运动时间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视组,血清25(OH)D浓度与户外活动时间呈正相关(r=0.453,P=0.014),而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026,P=0.907);在近视组,血清25(OH)D浓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555,P=0.002),而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185,P=0.397)。结论近视儿童血清VD水平低于视力正常儿童,可能与其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有关,其血清VD水平和眼轴存在一定关联,而是否可以通过提高血清VD水平减缓眼轴增长使得儿童近视发展变慢则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国NICU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方法数据来源于"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所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收集25家三级NICU 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住院期间接受积极治疗、转出NICU或死亡前至少完成1次ROP筛查的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的ROP发生率、分期及治疗方式,并比较各单位间的差异。结果14 015例34周的早产儿在出院前或死亡前至少进行了1次ROP筛查,筛查阳性2 304例(16.4%),其中ROP1期1 092例(7.8%),ROP2期1 004例(7.2%),ROP 3~5期208例(1.5%)。胎龄28周早产儿ROP发生率为56.5%(578/1 023),3~5期ROP发生率为9.6%(98/1 023)。出生体重1 000 g和1 000~1 499 g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54.2%(465/858)和22.1%(1 411/6 381),3~5期ROP发生率分别为9.6%(82/858)和1.5%(95/6 381)。2 304例ROP早产儿在出院前188例(8.2%)接受治疗,其中眼内药物注射117例。各单位间ROP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的ROP发生率为16.4%,8.2%的ROP患儿接受治疗,其中62%采用玻璃体内注药,不同单位间ROP发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儿童的屈光状态,为制定上海市儿童眼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年3-9月期间对上海市闵行区14所学校共15 590名青少年儿童进行了检查,包含裸眼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自动电脑验光及眼部健康检查等。结果 共15 527名青少年儿童完成检查,其中男生8 230人,女生7 297人。双眼裸眼视力均≤4.7者占21.62%(3 357/15 527),仅有2 205人配戴眼镜,占65.68%。女性近视、高度近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44.65%、3.00%、24.80%)均高于男性(分别为39.81%、2.26%、23.17%)。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逐渐增高(χ2=1 962.095、787.61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女性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明显相关(年龄:OR=1.339,95%CI:1.321~1.358,P<0.001;女性:OR=1.230,95%CI:1.149~1.317,P<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学龄期青少年儿童屈光不正患病率较高。 年龄、性别均与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存在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评估儿童个体屈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且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控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评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者在终止检查时点的视网膜功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ROP自然退行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以筛查间隔期分3个亚组(A亚组:Ⅲ区 1期病变3周检查1次;B亚组:Ⅱ区1期、Ⅲ区2期病变2周检查1次;C亚组:Ⅰ区无ROP、Ⅰ区1期或2期、Ⅰ区退行ROP和Ⅱ区2期或3期病变每周检查1次)。依据中国ROP筛查指南方案至终止检查时点,应用F-ERG对两组早产儿进行视网膜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 3亚组间比较P<0.016 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符合本文病例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分别为119例和160例。依据排除标准,病例组39例(78眼)、对照组37例(74眼)进入本文分析。病例组较对照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波、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荡电位峰值、视锥反应b波平均振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反应平均潜伏期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亚组较A亚组各反应平均振幅和平均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亚组较A亚组视杆反应b波、振荡电位峰值和视锥反应b波平均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潜伏期除最大混合反应a波和视锥反应a波外,余反应均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亚组较B亚组各反应平均振幅和平均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OP自然退行者在终止筛查时点,其视网膜功能发育落后于相同矫正胎龄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ROP病变程度越重、越靠近后级部,对视网膜功能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泪囊炎的病原学检测,了解其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新生儿泪囊炎的患者。采取泪囊区挤压获取脓性分泌物,共送检标本220份,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 新生儿泪囊炎致病菌检出率为91.4%(201例)。G-菌93株(44.7%),检出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0%)、肺炎克雷伯菌(10.1%)和流感嗜血杆菌(9.6%)。G+菌110株(52.9%),检出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12.5%)、草绿色链球菌(11.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1%)。真菌5株(2.4%)。G-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敏感率分别是93.5%和90.3%;G+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最为敏感,敏感率分别是91.8%和90.0%。细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均最低。 【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致病菌中,G+菌检出率略高于G-菌,两者均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