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甘露醇联合补液疗法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血清TBil(378.5±30.18)μmol/L,TBA(20.4±2.56)μmol/L;对照组27例,血清TBil(390.1±45.32)μmol/L,TBA(19.2±3.08)μmol/L。分别接受本疗法和常规疗法,比较两组TBil和TBA复常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血清TBil复常(6.8±1.31)周,对照组(12.3±4.62)周(P<0.05);治疗组血清TBA复常(9.7±2.52)周,对照组(15.2±4.89)周(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补液疗法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退黄时间显著快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反应规律及特点。方法:15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一般扩肝的对照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治疗组患者定期连续进行肝功能试验、HBV DNA斑点杂交检测、HBV DNA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转氮酶总体呈下降趋势;HbeAg应答与患者治疗前转氮酶有关,转氮酶重中度升高患者下降明显;用药前HBV DNA阳性患者、开始用药后第2月末HBV DNA转阴者,HbeAg转阴率较高。HbeAg应答大多发生在治疗第3月左右,平均转时间为3.4月;干扰素治疗前HB VDNA女性低于男性,HbeAg应答组低于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HBV DNA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转阴平均时间为1.9月,与HbeAg应答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相关性。结论:干扰素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们主要观察拉米夫定、膦甲酸钠及中药乙肝散抗病毒疗效及不良反应. 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09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为我院1999年3月至2000年5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均符合第十届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1].年龄18~52岁,男86例,女23例.轻度76例,中度33例.入选病例治疗前半年内ALT、AST异常;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均为阳性,排除甲、丙、戊、丁等肝炎重叠感染,未用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戊型肝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杨山麦,周方成患者男性,62岁。因疲乏及食欲不振7天、尿色深黄4天、双下肢无力渐加重2天,于1994年9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天自觉畏寒、发热、疲乏、恶心、厌油及食欲不振,4天后见尿色深黄如浓茶,目黄,双下肢...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反应规律 ,寻找早期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实用指标 ,我们观察了以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0例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 0例病例均为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深圳市东湖医院以及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科的住院或门诊病人。慢性乙肝的诊断严格按照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 (北京 )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1] 。其中治疗组 90例 ,对照组 6 0例。两组患者年龄 ,已知乙肝病毒感染史 ,用药前转氨酶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性别构成…  相似文献   
6.
208例麻疹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几点经验教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从临床工作者的视点探讨深圳1998年的麻疹较大流行的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利用本院收治的208例麻疹的资料,分析比较4个年龄段中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患者的占有比、≤8月龄患儿的麻疹疫苗接种史和母亲麻疹史、〉8月龄患者中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史等。结论 (1)〉8月龄的外来人口107例中,未种麻疹疫苗者占79.4%;〉8月龄的本地人口72例中,未种麻疹疫苗者占41.7%;(2)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斑点杂交法及PCR定量检测法评价干扰素抗HBV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均同时用两种方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HBVDNA定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治疗后 2个月末与 4个月末其病毒拷贝数分别为 5 .83± 1.0 5 ,5 .75± 1.2 1,与治疗前 6 .74± 1.6 8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HBVDNA定量PCR较斑点杂交更能反映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患者外围血内病毒拷贝数的增长。结论两种方法均能灵敏地反映干扰素抗HBV的疗效 ,但在实际中定量PCR更灵敏。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干扰素α-2b治疗43例小儿CHB患者,并以32例患儿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病毒复制标志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复常率近期显著高子对照组,远期则无明显差别。治疗前ALT高值、血清HBV-DNA低水平及非母婴传播为干扰素治疗的有利因素。干扰素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可用于小儿CHB的治疗,疗效的高低取决于适当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离体大鼠肝细胞的膜效应及膜结合位点。方法应用体循环灌注胶原酶法分离正常大鼠肝细胞,在肝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D-Hanks液、猪苓多糖、甘草酸及甘草次酸,24h后收集细胞。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膜效应,应用胶体金探针法检测正常肝细胞表面甘草次酸及甘草酸的结合位点。结果扫描电镜示加入甘草次酸的肝细胞表面微绒毛缺乏,呈现大量大小不等的光滑的囊泡状隆起;胶体金探针实验示透射电镜下可见加入甘草次酸?牛血清白蛋白-胶体金颗粒探针的正常肝细胞表面覆有密集的黑色胶体金颗粒。结论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大鼠离体肝细胞具有明显的生物膜效应;肝细胞膜上有与甘草次酸、甘草酸相结合的位点;且以甘草次酸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碳14氨基比林呼气试验(C^14-ABT)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贮备功能进行检测,以了解其实验对肝硬化预后的意义。方法:患者清晨空腹口服1粒C^14标记氨基比林胶囊(标记量37kBq),2h后定量收集患者呼出的CO2,再通过仪器检测其中C^14的活性,从而计算出其代谢率。结果: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C^14-ABT结果有明显差异,C^14-ABT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轻度负相关,与血清白蛋白相关性不大,而与球蛋白呈高度负相关。C^14-BAT与谷丙转氨酶(ALT)无明显相关,而与谷草转氨酶(AST)呈负相关。C^14-AB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而与凝血酶原时间负相关。C^14-ABT结果<1%的患者3个月内均无一存活。结论:C^14-ABT对肝硬化患者肝贮备功能的评价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指标,对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