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Ⅲ(BSID-Ⅲ)筛查版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的预测性,为早期筛查发育行为疾病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上海市某妇幼保健院早产儿116例,从出生一直随访至矫正6月龄,根据数据分布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预测效度的评价。结果 BSID-Ⅲ筛查版产后42 d(矫正)测试结果与6月龄(矫正)神经行为结局无相关性(P均>0.05),而3月龄、6月龄认知和运动能力分别与神经行为发育结局具有一定相关性(P均<0.05)。结论 BSID-Ⅲ简化版对6月龄神经行为结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仍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月龄,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产前筛查对中孕期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取本研究经引产或最终分娩结局确诊为复杂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孕妇100例,时间为2009年10月~2017年12月,对其超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超声产前筛查的效果。结果 100例经引产或最终分娩结局确诊为复杂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孕妇超声检出率为95.00%(95/100),其中阳性例数95例、阴性5例。漏诊3例,占3.00%;误诊2例,占2.00%。经超声筛查结果显示,9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诊断中横纹肌瘤占5.00%;法洛四联症占10.00%;心内膜垫缺损占7.00%;单心房单心室占21.00%;主动脉弓中断占11.00%;永存动脉干占9.00%;左心发育不良占11.00%;大动脉转位占21.00%。结论超声产前筛查对中孕期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检出孕期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及经胸右心造影(cTTE)筛查卵圆孔未闭(PFO)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不明原因脑卒中、黑朦、偏头痛18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普通经胸超声心动图(TTE)、cTTE及cTCD,其中46例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为金标准,比较TTE、cTTE、cTCD 3种方法检测PFO的效能。结果 cTCD对PFO的检出率是71.4%、敏感度是94.1%、特异度是75.0%;cTTE对PFO的检出率是57.3%、敏感度是73.4%、特异度是91.7%;TTE对PFO的检出率是21.6%,敏感度是26.5%、特异度是41.7%。cTCD及cTTE对PFO的检出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TTE;cTCD的敏感度高于cTTE,但特异度低于cTTE。cTCD检测少量右向左分流(RLS)的能力高于cTTE;但cTCD与cTTE诊断中大量RLS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CD对PFO的检出率、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cTTE低,无法判别RLS的位置,有一定的假阳性;cTTE诊断PFO的特异度极高,但敏感度较cTCD低,有一定的假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DCIS患者的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表现。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表现,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的乳腺DCIS检出率比较采用非参数Cochran′s Q test比较,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c Nemar test。结果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表现为肿块(伴或不伴微钙化)的乳腺DCIS分别为13例(19%)、22例(33%)、25例(37%),常规超声、ABVS表现为肿块(伴或不伴微钙化)的乳腺DCIS均多于钼靶X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0.08,P均<0.05),而常规超声与ABVS表现为肿块(伴或不伴微钙化)的乳腺DC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表现为单纯或伴发微钙化的乳腺DCIS分别为42例(63%)、30例(45%)、39例(58%),钼靶X线、ABVS表现为单纯或伴发微钙化的乳腺DCIS均多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82,P均<0.05),而钼靶X线与ABVS表现为单纯或伴发微钙化的乳腺DC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钼靶X线、常规超声及ABVS的乳腺DCIS检出率分别为84%、70%及91%,钼靶X线、ABVS的乳腺DCIS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39,P均<0.05),但ABVS与钼靶X线的乳腺DCI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BVS能提高超声对乳腺DCIS的检出率,与钼靶X线诊断效能相仿。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城区2299名7~10岁儿童的忽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忽视(child neglect)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儿童忽视作为儿童伤害(child maltreatment)中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最常见形式,可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发育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忽视对儿童以后发育的危害更为严重,可导致从儿童到成人的发育过程中不良的社会或情感反应,造成体格与心理、行为的失常或变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瘦素(Leptin)、胰岛素(Ins)、雌二醇(E2)及睾酮(T)的相互关系,探讨IGF-I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2例学龄前肥胖儿童及61例正常儿童血清IGF-Ⅰ、IGF-BP3、Leptin、Ins、E2和T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IGF-Ⅰ、IGF-BP3与其他激素的相互关系。【结果】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清IGF-Ⅰ、IGF-BP3、Leptin、Ins和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两组间睾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GF-Ⅰ、IGF-BP3与Leptin、Ins、E2及睾酮水平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且Leptin与Ins、E2水平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GF-BP3、Ins和E2是影响IGF-Ⅰ的重要因素。【结论】学龄前肥胖儿童IGF-Ⅰ、Leptin和Ins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不仅作为独立的外周因子发挥作用,同时提示IGF-Ⅰ对儿童生长发育以及性发育的调控受Leptin、Ins及性激素多种激素水平的共同影响,IGF-Ⅰ是儿童肥胖又一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瘦素(Leptin)、胰岛素(Ins)、雌二醇(E2)及睾酮(T)的相互关系,探讨IGF-I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2例学龄前肥胖儿童及61例正常儿童血清IGF-I、IGF-BP3、LEI、in、Ins、E2和T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IGF-I、IGF-BP3与其他激素的相互关系.[结果]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清IGF-I、IGF-BP3、Lepfin、Ins和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O.001),两组间睾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O.05);血清IGF-I、IGF-BP3与Leptin、Ins、E2及睾酮水平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且Leptin与Ins、E2水平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GF-BP3、Ins和E2是影响IGF-I的重要因素.[结论]学龄前肥胖儿童IGF-I、Leptin和Ins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不仅作为独立的外周因子发挥作用,同时提示IGF-I对儿童生长发育以及性发育的调控受Leptin、Ins及性激素多种激素水平的共同影响,IGF-I是儿童肥胖又一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尿是儿童疾病中的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血尿病例中左肾静脉受压的发现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非肾小球性血尿在排除其它病因,如肿瘤、炎症、结石、高尿钙和肾实质损害外,应考虑左肾静脉受压的可能性。为此我们于2007年8月-2008年5月,对徐汇区及松江区的97所幼儿园,16929名2~7岁儿童进行了尿常规及B超普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群年龄对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河南省新安县≥ 18岁20 194名农村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于2007-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2013-2014年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年龄别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 768名研究对象,在6年随访期内,发生高血压1 950例,其中男性784例,女性1 166例,相应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9.96%、20.51%和19.61%。以BMI<22 kg/m2组为参照,基线BMI为22~、24~、26~、≥ 28 kg/m2的研究对象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分别为1.09(0.93~1.27)、1.17(1.01~1.37)、1.34(1.14~1.58)和1.31(1.09~1.56)。青中年人群随着BMI的升高,高血压发病风险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老年人群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则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结论 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受到年龄因素修饰的影响,在青中年人群中干预BMI可更有效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