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腔支气管插管和Univent导管用于学龄前儿童(3~6岁)择期胸腔镜手术中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结论选择学龄前儿童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34例,术中均需行单肺通气,随机分为支气管插管组(B组)和Univent组(U组)。观察并记录盲插成功率、插管定位时间、肺塌陷质量、术中导管移位次数、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增加率、气道损伤评分、术后咽痛和声嘶发生率、术后24h胸片对比术前肺炎情况。结果两组的盲插成功率、插管定位时间、气道损伤评分和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塌陷质量B组明显低于U组(P〈0.05);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增加率、导管移动次数和术后肺炎加重率B组明显高于U组(P〈0.05)。结论 Univent导管用于单肺通气与单腔支气管插管相比可明显改善肺塌陷质量,降低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值,改善术中导管移位,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率,比单腔支气管插管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Ⅰ~Ⅲ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A组(P<0.01).在插管后1,3,5 min 3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3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0.01);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0.01),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 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I~III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 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静脉诱导组(P< 0.01)。在插管后1,3,5 min三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 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三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 0.01); 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 0.01), B组相比A组有显著差别(P< 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应用于婴儿腭裂修复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拔管苏醒期的清醒躁动情况.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腭裂修复术的婴儿5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5例.两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罗库溴胺的基础上分别静注舒芬太尼 0.5 μg/kg(S组)和芬太尼5 μg/kg(F组).术中麻醉维持用异丙酚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分别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t1)、气管插管即刻(t2)、放置开口器(t3)、手术开始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毕常规拮抗肌松药,记录拔管时间,观察并记录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插管后20 min、插管后30 min清醒程度、躁动程度.结果:S组各时间点HR、MAP较诱导前无显著差异.F组t2、t3、t4 HR、MAP较诱导前(t0)显著升高(P < 0.05),较S组同时点亦明显升高(P < 0.05).两组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S组拔管期镇静评分高于F组(P < 0.05),躁动评分低于F组(P < 0.05).结论:在婴儿腭裂修复术中,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患儿4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对照组只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两组手术前均进行等容血液稀释。结果:试验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Hb、Hct、动脉血乳酸值、pH、血气于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后即刻差异无显著性;与稀释前比较,两组血液稀释后至手术结束的Hb和Hct值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和试验组回输后20min即刻动脉血乳酸值明显增高(P<0.01);试验组回输20min后血糖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血糖在稀释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可减少同型异体输血,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氨基己酸(EACA)对婴幼儿腭裂修复术患者创面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接受腭裂修复术的120例患儿,年龄6~36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E1组)、低剂量组(E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E1、E2组患儿切皮前开始给予负荷剂量EACA 40 mg/kg、20 min,维持量分别为30 mg/(kg·h)和10 mg/(kg·h),C组患儿输注相应剂量生理盐水。3组患儿的麻醉方案相同,比较其术中、拔管前和术后24 h创面出血评分、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延迟出血、深静脉血栓和癫痫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E1、E2组术中和气管拔管前创面出血评分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24 h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P均<0.05);E1、E2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3组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延迟出血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3组患儿均未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和癫痫。结论 EACA可改善婴幼儿腭裂修复术围术期创面出血情况,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超快通道组50例患儿入室后均吸入七氟醚诱导,静注舒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传统组50例予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机械通气均采用PCV模式,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病例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传统组比较,超快通道组术后拔管时间(36.3 ± 8.5)min (P < 0.01),重插管率0%,CICU停留时间(5.3 ± 3.2)h (P < 0.01)、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 < 0.01).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婴幼儿围术期超快通道心脏麻醉(ultra-fast track cardiac anesthesia,UFTC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择期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和(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婴幼儿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右美托咪定UFTCA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65例。UFTCA组诱导完成后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每小时1 mcg/kg至主动脉开放,后改为每小时0.3 mcg/kg维持至术毕,术后镇痛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传统麻醉组诱导完成后泵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术后镇痛仅采用舒芬太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住院情况、术后FLACC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小时动脉血乳酸值(lactic acid,Lac)、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arterial of oxygen,PaO 2)和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 2)。结果UFTCA组患儿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P<0.05)。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切皮时(T3)、CPB运行中(T4)、CPB停机后(T5)、手术结束(T6)的心率(heart rate,HR)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FTCA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心脏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第1~2天FLACC疼痛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UFTCA组患儿术后第1~2天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麻醉组(P<0.05)。UFTCA组患儿术后2小时动脉血Lac值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婴幼儿围术期UFTCA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明显,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拔管时间,提供良好的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改善术后氧合平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择期心脏手术患儿700例随机平均分为 T组和C组.T组于术前、术中和术后行TEE持续监测手术过程、评价手术效果并观察TE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C组没有接受TEE监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二次手术率、病死率及住院费用.结果 在T组中发现漏诊3例、误诊4例、房室水平残余缺损11例、左右室流出道欠通畅3例、瓣膜成形术后反流21例、分流术吻合口狭窄2例和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4例;T组和C组比较,二次手术率、病死率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降低(P<0.05);T组并无出现严重的TEE相关并发症.结论 TEE可以在术中及时发现手术的缺陷,便于立即修正,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麻醉风险及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PA-IVS)的食管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1例PA-IVS患儿,年龄1 d至3个月,均行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所见结果为标准,评价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PA-IVS的准确率,总结患儿的手术方案及其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1)21例患儿均手术证实为PA-IVS,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20/21)。(2)21例患儿均为左位心,19例(90.5%)存在肺动脉瓣完全性闭锁,20例(95.2%)肺动脉发育较好;14例(66.67%)存在卵圆孔未闭,7例(33.33%)房间隔缺损,18例(85.7%)伴有动脉导管未关闭;4例(19.0%)存在右室与冠状动脉交通,但仅2例(9.5%)为右室依赖的冠状动脉循环(RVDCC)。(3)12例患儿三尖瓣 Z值>-2,采取瓣膜切开术或跨瓣环补片治疗;5例患儿三尖瓣Z值为-3~-2,采取体肺分流术加肺动脉流出道重建术治疗;3例患儿三尖瓣Z值<-4,采取单心室修补术或体肺分流术治疗;仅1例患儿术中改变术式。经治疗后21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食管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 PA-IVS患儿的肺动脉闭锁情况,多数患儿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少数存在RVDCC;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PA-IVS的诊断率高,可对后期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