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对照观察八珍汤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呕吐和"胃复安"的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临床选用涪陵区中医院200例LC术后呕吐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办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呕吐第1次给药后好转有效率和术后治疗至完全好转的疗程持续时间。结果使用八珍汤的患者第1次用药有效率更高,疗程更短。结论八珍汤治疗LC术后呕吐更有优势,价格更低,基层医院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1 病例资料女,4岁,因"凝血功能异常伴肝脾肿大3年"于2018-1-8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儿内科。患儿1岁7个月时(2014-9-6)因"头皮血肿反复不愈"至我院就诊,凝血功能指标见表1,肝功能未见异常(表2),考虑"凝血因子K缺乏",予"肌注维生素K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头皮血肿消失,凝血功能改善(表1,2014-9-11)。1年前无诱因鼻衄至当地医院就诊,查PLT 65×10~9·L~(-1),骨髓细胞学提示PLT减少,肝  相似文献   
4.
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影像学与肌电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做自身前后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以CT和肌电仪动态检测术侧咬肌的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电压峰值。结果:术后咬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峰值均减小,这些变化在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但在术后12个月时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下颌角截除术使咬肌的形态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与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钰炜  王茜  张碧  倪鑫  王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4,(51):8228-8232
背景:下颌前突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但术后复发为常见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以个体颅颌面整体平衡结构为基准,构建理想的颅颌面结构,能够据此指导设计正颌手术方案,增加术后稳定性。目的:分析Delaire头影测量指导设计下颌前突畸形患者的正颌方案治疗后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20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设计外科治疗方案,于正颌治疗前、治疗后6-8个月及治疗后12-16个月进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测量并统计分析19项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下颌角点至颏下点距离(Go-Me)、下颌角点至下齿槽基座点距离(Go-LA)正颌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上复发。2实际下颌体平面与理论下颌体平面交角(∠Mp-F7)、实际咬合平面与理论咬合平面交角(∠Op-F8)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3理想下颌角角度(∠F3-F7)、理想腭平面与理想下颌体平面交角(∠F4-F7)、理想下颌体平面与理想牙合平面交角(∠F7-F8)在3个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颅颈角(∠cc-SN)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结果表明,由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颌治疗后,患者颅颌面颈平衡结构根据新的颌骨形态作出适应性调整,无明显复发,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和环节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碧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168-169
探讨门诊输液室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996年11月~1997年5月,我院急诊科对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观察:1.1.1病例: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6~82岁,平均49岁。呼吸系统感染伴高热8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本院中心ICU的脓毒症患者158例,根据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分为A、B、C、D组。A组20例,血清胆碱酯酶≥4000U/L;B组26例,血清胆碱酯酶3000~4000U/L;C组54例,血清胆碱酯酶2000~3000U/L;D组重度58例,血清胆碱酯酶2000U/L,比较各组间病死率间的关系。结果:随访入ICU后28天和90天内的疾病转归,28天内总共死亡30例,90天内总共死亡39例,其中,A、B、C组28天病死率低于90天病死率(P0.05);D组28天病死率显著低于90天病死率(P0.01)。C组28天病死率明显升高,显著高于A、B组(P0.05);D组28天病死率明显升高,显著高于A、B组(P0.01);D组28天病死率大于C组(P0.05);C组、D组90天病死率明显升高,显著高于A、B组(P0.01);D组90天病死率大于C组(P0.01)。A组与B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碱酯酶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胆碱酯酶水平越低,病死率越高,其对远期病死率的影响可能更大,但胆碱酯酶轻度异常患者是否增加病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组织学与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 将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切取咬肌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和NADH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咬肌发生一定程度萎缩,以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12个月时有明显恢复;术侧咬肌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和构成百分比均明显减小.Ⅱ型肌纤维的构成在术后各个时期均明显增加,其横截面积在术后3个月时,明显小于对照侧,但在术后6和12个月时,与对照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与镜下组织结构会发生适应性改建.这种变化与术后咬肌附着位置和咀嚼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碧 《中国当代医药》2011,(28):111-112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使用维甲酸后,会阴及肛周出现簇集性脓疱的有效护理。方法:针对服用过维甲酸的APL患者,肛周及会阴出现簇集性脓疱,分别采用紫外线及红外线治疗,观察脓疱的消退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使用红外线,患者诉脓疱处疼痛,未见明显好转。使用紫外线,患者诉脓疱处疼痛减轻,愈合明显。结论:针对APL患者使用维甲酸后会阴及肛周出现簇集性脓疱,可使用紫外线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