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一家三甲儿童专科医院PICU内8年期间行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特征和血液净化技术运行特征, 以分析华东部分区域儿童血液净化技术发展过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4至2021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所有患儿, 分为2014至2017年和2018至2021年两个研究时期, 收集并分析纳入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治疗参数及预后。结果共有1 029例患儿纳入研究, 其中103例合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单纯血液净化治疗患儿926例, 其28 d存活率为55.7%。死亡组中年龄小、体重低、使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儿比例高于存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年共行血液净化3 688例次, 主要采取模式是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68.6%), 其次为血浆置换(TPE)(23.8%)和血液灌流(HP)(4.8%);主要的适应证为急性肾损伤(AKI)(29.3%), 其次为严重炎症性疾病(26.2%)和急性肝衰竭(16.2%)。相较于2014至2017年, 2018至2021年血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读《2020拯救脓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儿童脓毒性休克和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管理》(简称2020版指南),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方法对2020版指南的14项77条意见进行综合解读,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结果2020版指南专家组提供了77条关于脓毒性休克和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患儿的管理和复苏声明。其中6个强推荐,49个弱推荐;9个最佳实践声明;13个问题不能提出任何推荐,其中10个问题纳入"临床实践中"。此外,还确定了49项研究重点。指南包括14项:(1)筛查、诊断和管理;(2)抗微生物治疗;(3)感染源控制;(4)液体复苏;(5)血流动力学监测;(6)血管活性药物;(7)糖皮质激素;(8)机械通气;(9)内分泌和代谢;(10)营养;(11)血液制品;(12)血浆置换、肾脏替代和体外生命支持治疗;(13)免疫球蛋白;(14)预防;并对初期循环稳定等步骤重新设计流程图。结论作为第1个儿童脓毒症独立的诊疗指南,2020版指南的许多推荐达成共识,承认大多数管理证据质量相对较低(弱推荐),但为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善患儿结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于脓毒症休克患儿的疗效,进一步探索其对于不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脓毒症休克患儿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纳入研究的患儿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比较血液净化组和对照组患儿预后及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进一步分析其中不合并AKI的脓毒症休克患儿预后。结果 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脓毒症休克患儿,其中59例为血液净化组,21例为脓毒症未行血液净化的对照组。血液净化组和对照组28天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8% vs. 57.1%)。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器官功能障碍个数以及合并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7天的对照组心率及乳酸变化量高于血液净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8),但血压、凝血功能、肾功能、呼吸频率、乳酸以及炎症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净化组中合并AKI的患儿死亡率更高(P=0.019)。在不合并AKI的脓毒症休克患儿中,对照组存活率为75%,血液净化组存活率为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 对于脓毒症休克尤其是不合并AKI的患儿,采用血液净化单一模式治疗不能改善预后,对炎症指标、心血管功能、肾功能等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其应用仍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仍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大原因。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内皮细胞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持其表面糖萼的完整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脓毒症损伤;而糖萼破坏介导了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包括通过细胞旁途径或胞内途径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炎性反应、活化凝血酶等使凝血功能障碍、促进一氧化氮合成使血管紧张度改变。糖萼的严重破坏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第一步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指标,为脓毒症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第三代儿童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对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能力。方法:纳入2016年7月21日至2017年7月30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PICU的连续病例。以入PICU后第1个12 h病例资料中最异常记录值行PCIS和PRISMⅢ评分。以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转出组和自动出院组;以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自动出院组患儿于出PICU 后28 d行电话随访,病死组+自动出院组死亡亚组为死亡组;转出组+自动出院组存活亚组为存活组。从病史中截取患儿年龄、入院前状态、入PICU时疾病、患儿来源、主要病因、在PICU是否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PICU住院时间等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两种评分系统各指标对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685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①根据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100例,转出组442例,自动出院组143例;转出组与病死组或与自动出院组,在年龄、入院前状态、住P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或与自动出院组比较的入院前心肺复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比较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转出组与自动出院组比较时病因为创伤、肿瘤和其他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根据出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n=218)和存活组(n=567),其中,自动出院死亡亚组118例,自动出院存活亚组2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评分中的呼吸、收缩压、pH、PaO2和肌酐/尿素氮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ISMⅢ评分中的收缩压、pH、酸中毒、PaO2、PaCO2、CO2总含量、血尿素氮、PT/APTT、PLT计数和神志状态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S和PRISMⅢ均适用于我国PICU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预后,其中收缩压、pH对预测死亡和存活结局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