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1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原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原因 ,采用 1∶2配比的病例对照方法对中小学生麻疹疫苗 (MV)效力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近年来中小学生MV接种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MV效力为 74 % ,95 %可信区间为4 7%~ 88% ;小学生MV效力明显高于中学生 ,分别为 82 %和 6 8% ;1999~ 2 0 0 1年学龄儿童的估算接种率分别为75 4 %、75 6 %和 5 5 7%。较低的MV效力和接种率是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实现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对山东省 195 6~ 2 0 0 0年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如不考虑无形效益和因口服脊灰疫苗 (OPV)免疫造成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影响 ,按脊灰发病和控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推广使用疫苗时期 ( 196 5~ 1978年 )和无特异免疫预防时期 ( 195 6~ 196 4年 )相比 ,计划免疫时期 ( 1979~ 1990年 )和推广使用疫苗时期相比 ,消灭脊灰活动时期 ( 1991~ 2 0 0 0年 )和计划免疫时期相比 ,净效益 (以人民币元计算 ,下同 )分别为 3 6 4亿元、33 6 2亿元、80 83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分别为 1∶7 74、1∶47 6 9、1∶2 5 5 7。在 36年 ( 196 5~ 2 0 0 0年 )消灭脊灰进程中 ,共获得净效益 118 0 9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为 1∶2 6 90。消灭脊灰活动的效益是长久的 ,在全球消灭脊灰之后 ,随着成本投入的停止 ,其效益仍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对成人的免疫原性。方法在济阳县乡村随机整群选择健康的15~40岁乙肝病毒(HBV)易感者591人,按0、1、6个月和0、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每剂10μg/1.0ml。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0、1、6个月和0、6个月两种免疫程序的有效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5.91%、86.08%,两种免疫程序产生有效抗-HBs,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332.5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95%CI为279.17mIU/ml~396.03mIU/ml)和227.4mIU/ml(95%CI为186.34mIU/ml~277.51mIU/ml)。0、1、6个月免疫程序的有效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0、6个月程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0μ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接种15~40岁人群的免疫原性良好,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对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所分离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无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42份,分离病毒;RT-PCR扩增阳性分离物,测定VP1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VPI基因亲缘进化树.结果 分离到肠道病毒17株,经肠道病毒组合血清中和试验和分子分型鉴定为柯萨奇B5病毒(CVB5).CVB5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与CVB5原型株(Faulkner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0%~82.4%和9 6.6%~97.0%.VP1区亲缘进化树分析显示,全球CVB5可分为A、B、C、D共4个基因型,引起本次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CVB5属于基因型D,但位于不同的传播链中.结论 CVB5是此次临沂市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分离株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但均属于D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引起暴发的原因。[方法]按照WHO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型别鉴定以及血清中和抗体试验;采用传统的技术测定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43份大便标本共分离19株肠道病毒阳性株,阳性率44.12%,型别鉴定均为ECHO30;分离株具备强毒株的“D”特征;76.92%双份血清抗体呈4倍升高。[结论]2003年济南章丘市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为具备强毒株特征的ECHO30。  相似文献   
7.
2005年山东省部分孕期妇女风疹易感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山东省孕期妇女风疹易感性水平,为调整风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采集不同地区到医院准备分娩的20~40岁孕妇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风疹IgG抗体。[结果]检测标本3 788份,风疹抗体阳性(>20 IU/ml)的2 942人,阴性(<10 IU/ml)的314人,临界值(10~20 IU/ml)的532人,易感(临界值和阴性者)合计846人,易感率为22.33%。几何平均抗体含量(CMT)为34.93 IU/ml。不同地区风疹易感率和C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疹易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1)。[结论]山东省近1/4的孕妇为风疹的易感者,有必要对育龄期妇女开展风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1999~2005年麻疹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野病毒基因型别的分布和变异趋势。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的麻疹野病毒(36株)的核蛋白N基因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分析,与中国H1基因型代表株、疫苗株(S191株)及世界卫生组织其它基因型代表株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测定野病毒的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结果36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其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100.0%、96.0%~100.0%,在基因关系树上有两个大的分支,分为H1a、H1b两个基因亚型;与S191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0%~91.4%、88.7%~89.4%。以H1a亚型为主,在基因关系树上有多个分支;H1b亚型相对弱势,但有两个大的分支(2000年、2005年)。所有野病毒对敏感猴血球均无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结论山东省1999~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基因亚型。H1a是1999~2005年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曾在山东省分离到的A基因型、H1c基因亚型已被阻断。在流行过程中病毒未发现有较大变异,但野病毒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呈现多个传播链的流行。病毒的多个传播链被阻断,同一病毒持续流行的情况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加速控制麻疹.方法根据对山东省麻疹疫情的预测分析,于1999年对8月龄~7岁儿童完成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95.67%.结果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整个流行期较1999年同期下降46.23%,与上一个流行周期(1995/1996年度)过后同期下降幅度(18.71%)相比,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2=10.24,P<0.01);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显著降低,而7~14岁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增加;由于受大年龄组儿童暴发的影响,虽发病高峰削弱不明显,但高峰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显著.建议适时调整强化免疫策略,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无菌性脑炎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菌性脑炎发病与肠道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94年苍山县和1996年栖霞市发生的两起无菌性暴发病例和1996年7月-1997年3月济南市两所医院无菌性脑炎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部分病例粪便或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或/和PCR检测。结果:无菌性脑炎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或夏秋季,主要发病年龄为 婴幼儿和小学生;临床以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少见腹泻与皮疹等前驱症状,多数病例的病程较短(10-19天)且预后较好,个别病例发生死亡。两起无菌性脑炎暴发病例的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分别以CoxB3和CoxB5病毒为优势毒株,初步判定为CoxB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对住院的无菌性脑炎病例脑脊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其中8例CoxB病毒为阳性,且3例分离到CoxB3病毒,故这8例病例确诊为CoxB2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结论:CoxB病毒是导致我省局部地区病毒性脑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今后应加强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