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符合高危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替罗非班,始0.4μg/(kg·min)静脉泵入,30min后减为0.1μg/(kg·min)维持48h。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12导联心电图、1周主要心脏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段或T波改善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好转,1周内新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1999-10/2004-10濮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43例,联合氯吡格雷组43例,在血糖及血压控制稳定后,分别给予丁咯地尔200mg,静滴,1次/d;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加丁咯地尔200mg,静滴,1次/d。两周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自觉症状变化,测定血流变学指标和下肢多普勒超声测足背动脉血流。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凉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联合氯吡格雷组效果优于丁咯地尔组(χ2=8.17,7.03,8.08,P<0.01)。②联合氯吡格雷组治疗后血液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均比丁咯地尔组明显降低;仅足背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分别为犤(0.69±0.21),(0.55±0.19)m/(s·mm2),t=3.24,P<0.01犦。结论丁咯地尔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时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使足背动脉血流量增加,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丁咯地尔组。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术中、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是危险的,如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现将我科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53例,重点研讨复方血栓通胶囊的作用原理,疗效及临床副作用的发生率及注意事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57例肢体),因合并有慢性胃炎和(或)消化性溃疡不能用阿司匹林者。男46例,女7例,年龄36~80岁,平均59.26岁;右下肢22例,左下肢23例,双下肢4例,左上肢2例,右上肢1例,右上肢及右下肢1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怕冷、酸、麻、胀、木、疼痛或间歇跛行。其中间歇性跛行32例,肢体酸软45例,肢体麻木37例,肢体发胀26例,肢体疼痛39例,合并脑血管…  相似文献   
5.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逐渐提前,近二十年来其诊断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抗血小板聚集,早期静脉溶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介入治疗成为目前国际公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有效药物及治疗手段。β1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逐渐被接受,在临床中我们观察β1受体阻滞剂配合心理干预治疗AMI使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36例确诊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行Lp(a)、hs—CRP、Fib检测,并以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各组Lp(a)、hs—CRP、Fi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各项指标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a)、hs—CRP、Fib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观察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演变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心脏介入诊疗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适应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介入治疗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较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现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经验作一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及外周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CHD)组9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0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斑块的形态特征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Ⅰ、Ⅱ、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ACS组、SAP组与NCHD组患者斑块的类型及外周血M-SCF、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组冠状动脉斑块主要为Ⅱ型,占78.7%(159/202),颈动脉斑块主要为易损型,占69.3%(140/202).而SAP组冠状动脉斑块Ⅰ、Ⅱ、Ⅲ型分别占40.0%(42/105)、30.5%(32/105)和29.5%(31/105),颈动脉斑块主要为稳定型.ACS组外周血M-SCF、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NCHD组(P<0.05),SAP组与NC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Ⅱ型患者较Ⅰ、Ⅲ型患者M-SCF、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易损型患者M-SCF、CRP水平较稳定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外周血M-SCF、CRP水平和斑块特征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对于冠状动脉事件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2004年9月住院的17例青少年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片资料。结果17例均有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减低,传导系统受累11例,心肌酶谱指标增高。结论早期诊断、急性期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是抢救青少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生命、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