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肥胖学生健康评估体检,了解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风险现况。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县17所中小学2012至2013年度参加学校常规年度体检并以BMI为评价指标筛查为肥胖的学生,进行以健康风险评估为目的的临床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量(身高、体重及体质成分),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判定肥胖状态;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评定儿童高血压;采用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推荐的中国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判断血脂异常;以空腹血糖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美国糖尿病联盟推荐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 809/3 227名(56.1%)肥胖学龄儿童青少年完成了现况调查且具有完整体检数据,平均年龄12.2岁。肥胖学生心血管代谢异常指标检出率分别为:高血压30.8%,血脂异常43.3%,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66.6%,肝功能异常11.6%,脂肪肝16.0%,黑棘皮症21.9%。肥胖男生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肝功能异常、脂肪肝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肥胖女生。重度肥胖占总肥胖人数的29.9%,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重度肥胖学生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脂肪肝、黑棘皮症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轻中度肥胖学生。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心血管代谢异常随肥胖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儿童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需要得到更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例尼曼-皮克病(NPD)B型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前后的胸部高分辨CT(HRCT)图像,探讨HSCT对肺部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临床确诊的6例NPD B型并进行HSCT治疗的患儿资料,男5例、女1例,就诊年龄为1岁2个月至5岁,中位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单一患病率和聚集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验证和提出适合北京市学龄儿童人群腹型肥胖筛查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方法依据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现况调查结果,笔者前期研究提出腰围的性别年龄别P80及腰围身高比0.46可作为初步筛查腹型肥胖的界值,但提出上述标准时,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中血脂、血糖水平是基于指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因此有待于依据准确性更高的静脉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从该项目调查人群中非随机选择3525名6~18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压测量和静脉血生化指标检测,对儿童肥胖与脂肪肝研究中1454名7~18岁学龄儿童,除上述检测项目外,行B超检查脂肪肝及肝功能生化检测,筛出非乙醇性脂肪肝儿童,在前期儿童腹型肥胖初筛界值的基础上,提出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备选分类标准,通过比较各备选标准检出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效率,对腰围、腰围身高比判定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适宜界值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其聚集的检出率均随腰围及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逐渐增加。通过比较不同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备选界值检出上述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代谢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65例原发性高血压的10岁及10岁以上患儿进行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并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组(58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靶器官损害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5例患儿中,58例(35.2%)合并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组和无代谢综合征组总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4.5%(49/58)和60.7%(65/107),心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48.3%(28/58)和30.8%(33/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受损者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6.1%(31/36),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64.3%(83/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病程6个月和平均舒张压≥80 mmHg(1 mm Hg=0.133 kPa)是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概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是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常规进行糖代谢等代谢指标检测利于早期发现靶器官损害,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 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R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采用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方法,研究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并利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血脂健康调查中6—17岁人群生理、生化检测数据,对上述界值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基础上的WC适宜界值为性别年龄组的第80百分位值,WHtR的适宜界值为0.46。交叉验证显示:按WC和WHtR适宜界值划分的肥胖组血压、血脂等CVD危险因素无论均值还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上述WC、WHtR适宜界值可敏感地区分高血压、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VD危险因素,WC作为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应列入学生体检的常规测量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学龄儿童肥胖与非乙醇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中等水平的4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从中抽取659名7~18岁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603名正常体重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身体测量、腹部B超脂肪肝检查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检测。超重、肥胖采用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评价;血脂异常的判定标准:静脉血清TC≥5.20 mmol·L-1,TG≥1.70 mmol·L-1,HDL-C≤1.03 mmol·L-1,LDL C≥3.12 mmol·L-1;肝功能异常:静脉血清ALT≥40.0 U·L-1和(或)AST≥45.0 U·L-1;NAFLD诊断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进行。统计方法包括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趋势卡方检验等。结果 肥胖组有3例未行脂肪肝B超检测,肥胖组B超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28.0%(184/656)和10.2%(67/656),对照组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0.3%(2/603)和0.2%(1/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同时罹患NAFLD时,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ALT及AST异常也更明显,以ALT升高为著;随着肥胖的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及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上升。结论 肥胖儿童伴发NAFLD较为普遍,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等均造成危害,并随肥胖程度逐渐加重,对中度以上肥胖儿童建议常规进行腹部B超检查。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在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单一患病率和聚集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验证和提出适合北京市学龄儿童人群腹型肥胖筛查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方法 依据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现况调查结果,笔者前期研究提出腰围的性别年龄别P80及腰围身高比0.46可作为初步筛查腹型肥胖的界值,但提出上述标准时,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中血脂、血糖水平是基于指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因此有待于依据准确性更高的静脉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从该项目调查人群中非随机选择3 525名6~18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压测量和静脉血生化指标检测,对儿童肥胖与脂肪肝研究中1 454名7~18岁学龄儿童,除上述检测项目外,行B超检查脂肪肝及肝功能生化检测,筛出非乙醇性脂肪肝儿童,在前期儿童腹型肥胖初筛界值的基础上,提出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备选分类标准,通过比较各备选标准检出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效率,对腰围、腰围身高比判定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适宜界值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其聚集的检出率均随腰围及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逐渐增加。通过比较不同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备选界值检出上述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发现腰围超过性别年龄别P85,腰围身高比>0.48时,上述危险因素均值及其异常检出率均明显升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与前期提出的标准比较,在兼顾阴性预测值的同时,阳性预测值有所提高。结论 学龄儿童腰围超过其性别年龄别P85或腰围身高比>0.48时,罹患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风险均明显增加,可作为学龄儿童人群腹型肥胖筛查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电子血压计(示波法)与台式水银血压计(听诊法)对儿童青少年血压的测量结果,对电子血压计测量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 2010年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城、郊3~17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至少100人,男女各半。问卷调查生活行为信息,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使用电子血压计(欧姆龙HEM-759P)与台式水银血压计分别测量血压两次,交替进行,记录血压及脉搏。比较两法测量结果,Bland-Altman法比较两法测量一致性。结果总计1695名3~17岁儿童青少年参加调查,各年龄组人数基本相同,男女比例0.99。各年龄组电子血压计与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结果互有高低,电子血压计测量值高于台式水银血压计居多。两法测量收缩压差值绝对值≤5,≤10和≤15mm Hg所占比例分别为54.2%,82.9%和100%;以台式水银血压计Korotcoff第Ⅳ音(K4)评价舒张压时,两法测量舒张压差值绝对值≤5,≤10和≤15mmHg所占比例分别为42.3%,70.4%和87.2%,以台式水银血压计Korotcoff第Ⅴ音(K5)评价舒张压时,3组比例分别为46.1%,70.6%和84.8%。调整性别、年龄,两法测量收缩压间、电子血压计舒张压与台式水银血压计K4间、电子血压计舒张压与台式水银血压计K5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0.448和0.353(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法收缩压差值95%一致性界限为-13.5~19.6mmHg,电子血压计舒张压与台式水银血压计K4差值95%一致性界限为-22.5~15.1mm Hg,电子血压计舒张压与台式水银血压计K5差值95%一致性界限为-20.3~28.4mm Hg。结论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高于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结果比较稳定,两方法测量结果一致性好,电子血压计可用于儿童青少年人群血压的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水平,探讨其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和防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初治的34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为高血压组,以同期体检的血压正常儿童3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空腹血清FFA、空腹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FFA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高血压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血清FFA、TG、LDL-C、non-HDL-C高于对照组,而血清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血清FFA升高(女性>0.45 mmol/L,男性>0.60 mmol/L)率和传统血脂异常(血清TG、TC、LDL-C、HDL-C、non-HDL-C中至少一项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年龄、性别、BMI、血清FFA升高、传统血脂异常等指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血清FFA升高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60,95%CI:1.964~157.00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儿童血清FFA明显升高;血清FFA升高可增加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 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R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采用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方法,研究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并利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血脂健康调查中6~17岁人群生理、生化检测数据,对上述界值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基础上的WC适宜界值为性别年龄组的第80百分位值,WHtR的适宜界值为0.46。交叉验证显示:按WC和WHtR适宜界值划分的肥胖组血压、血脂等CVD危险因素无论均值还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上述WC、WHtR适宜界值可敏感地区分高血压、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VD危险因素,WC作为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应列入学生体检的常规测量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