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对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婴儿下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60例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牛奶蛋白过敏致1~6月婴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多41例(68.33%),不同性别患儿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1,P=0.242),人工喂养多见25例(41.67%);临床表现突然大便带鲜血或血丝46例(76.67%);实验检查IgG抗体增高48例(80%);电子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节增生(81.33%);病理检查表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回避牛奶蛋白治疗后,患儿治愈率情况:2周后治愈率比1周后治愈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愈率比2周治愈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以1~6月人工喂养患者多见,IgG抗体升高可能参与了其机制,回避牛奶蛋白2-4周后未见缓解,需要考虑嗜酸粒细胞结肠炎引起可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肥胖及糖尿病患儿增多,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改变以肝内脂肪浸润为主,因此,肝脏脂肪含量的测定在脂肪肝的诊治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定量评估肝脏脂肪含量的磁共振技术有 Dixon 技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及 MRS 技术等。该文综述定量评估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磁共振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易感性。方法纳入6~18岁的肥胖伴脂肪肝儿童,进行超声检查、常规体检及生化检测,并提取外周血DNA,对36个脂质代谢相关目标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分析这些基因变异与脂肪肝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368例肥胖儿童中检出NAFLD 183例,占比为49.7%。在肥胖儿童中随机选取NAFLD及non-NAFLD各100例,NAFLD儿童的体质量、腰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B(ApoB)均高于non-NAFLD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载脂蛋白A1(ApoA1)、空腹血糖、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HDL)、游离脂肪酸(FFA)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胆红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编码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TP或MTP)的基因MTTP rs2306986(OR=2.70,95%CI:1.38~5.27)、MTTP rs 3792683(OR=7.34,95%CI:2.04~26.50)及编码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3的基因PNPLA3rs 738409位点变异(OR=2.11,95%CI:1.31~4.48)是影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TTP rs 2306986、MTTP rs 3792683、PNPLA3 rs 738409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儿童NAFLD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回顾1例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以肠道感染起病,予以足疗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仍迁延不愈,最终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儿童粪菌移植主要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中,有效率分别为90%~100%和55.6%~100%;而国内文献中,粪菌移植在儿童中主要用于CDI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中,有效率10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治疗儿童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短期安全有效,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胆汁淤积婴儿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14年9月—2016年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胆汁淤积婴儿(胆汁淤积组)及同期32例正常对照婴儿(对照组),收集以上婴儿的大便标本,采用鸟枪法测序了解入选婴儿肠道菌群特征,应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eggNOG数据库探索菌群功能改变。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得到的菌种和基因功能通路等数据用Shannon系数、Wilcoxon秩和检验和DESeq2进行计算分析,利用Cytoscape将2组的丰富菌种和相关联系直观表现出来。结果胆汁淤积组病因包括胆道闭锁11例(26.2%),Citrin蛋白缺乏症4例(9.5%),胆管发育不良4例(9.5%),原因未明23例(54.8%)。2组肠道菌群组成在门水平有显著差异(Z=0.000046,P<0.05),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胆汁淤积组中显著增加;在种水平上也有差异(Z=0.000014,P<0.05),胆汁淤积组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明显减少,而潜在致病菌如韦永氏球菌和农研丝杆菌明显增多;在功能水平上也有差异(Z=0.0198,P<0.05),胆汁淤积组肠道菌群的功能明显减弱,如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结论胆汁淤积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胆汁淤积婴儿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明显减少,潜在致病菌增多,补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能减少潜在致病菌的产生,从而改变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肝脏肿瘤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17年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儿童肝脏肿瘤患儿158例进行病例分析。结果 158例肝脏肿瘤患儿以1岁内儿童多见(113例,71.5%)。肝脏良性肿瘤89例(56.3%),第1位是血管瘤54例,其次是婴儿肝血管内皮瘤18例;恶性肿瘤69例(43.7%),第1位是肝母细胞瘤55例;其次是肝细胞癌7例;随着年代增长,恶性肿瘤患者随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脏肿瘤以1岁内儿童多见。肝脏良性肿瘤以血管瘤最常见,一般无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AFP正常;儿童肝脏恶性肿瘤以肝母细胞瘤多见,其次是肝细胞癌,临床表现为腹胀、腹块、纳差、腹痛、体质量减轻、贫血、肝酶升高、甲胎蛋白异常升高;随着年代增长,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